马兰苟彩霞林栋羚(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286-0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该病发生率为活产婴儿的1/100000~1/30000,患病率为15/100万~30/100万,尤其好发于青少年[1]。临床表现复杂而又缺乏特异性,可以累积肝脏、神经系统、眼睛、肾脏等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病情进展较快,多于10~20岁就可形成不可逆的损伤如肝硬化及神经系统的损伤等,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WD是少数几个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遗传疾病之一。众多临床实践都表明,WD的疗效与开始治疗的时间、饮食控制、是否坚持长期服药密切相关,因此早期有效驱铜与健康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加强对WD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2]。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们对30例我科收治的WD患者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于新疆多民族地区,取得了相关决策,并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2015年我科收治的3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30例均符合WD诊断标准[3]男15例,女15例,年龄1~44岁,其中1~16岁22例,16~44岁6例,包括18例汉族患者,10例维吾尔族,1例蒙古族、1例回族,其中2例系父母近期结婚,3例患者同胞因未知原因肝病死亡,4例患者乙肝抗原为阳性。
1.2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均在保肝、支持或人工肝等治疗基础上行青霉胺、葡萄糖酸锌等驱铜治疗,低铜饮食。30例患者中1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有6例行人工肝支持治疗,1例转科行肝移植。病死3例,其余病情明显好转。
2.护理
2.1健康史评估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所以在入院评估患者时主要了解患者有无家族史,家系同胞一代或隔代有无患此病者。患者的近亲虽无症状,但罹患此遗传疾病机会比一般人高很多,应尽早就医检查,期望早期发现早期控制,才可避免或减轻铜沉积所造成的器官损伤。
2.2饮食护理
2.2.1饮食宣教铜离子基本由肝细胞内溶酶体携带通过胆汁排泄,而高铜饮食必将加重肝脏负担并损害肝功能,排铜与减少铜的摄入是维持本病稳定的重要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铜的摄入,采取低铜饮食,促进铜的排出,口服D-青霉胺减少铜吸收,口服锌制剂可促进肝和肠粘膜细胞合成分泌金属硫因,与铜离子结合后可减少肠对铜离子的吸收[4]。保护肝功能,减轻症状,维持和巩固经治疗已获得的疗效,所以饮食管理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尤其重要,让患儿及家长明确低铜饮食的重要性,自觉配合饮食治疗。联系营养师列出符合疾病要求的食物种类明细表,根据患儿饮食习惯、喜好,家长在表格上作好标记,注明喜欢、一般、不喜欢,制定出能让患儿喜欢和接受的食谱。低铜饮食,建议使用纯净水,亦不能使用铜制餐具,限制含铜较多的饮食,如动物内脏、坚果菌类及贝类食物,宜选用食物瘦猪肉、去皮鸡肉或鸭肉、精细面粉、萝卜、藕、苹果、桃、有鳞淡水鱼等。因患者尿中排除大量的蛋白质,故每日蛋白质的定量应定为2g/kg?d以上[5]。同时应补充一些因排铜导致流失的锌、钙、铁等微量元素,而对于已进行至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而言,尽量避免进食坚硬、带刺、油炸和粗糙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2.3心情护理
由于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一般以肝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肝损伤一般以肝硬化为主,神经系统损伤以癫痫、手抖为症状,以肝损害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年龄显著低于以神经、精神症状首发患者,治疗过程需要家长的监督及配合。患者依从性差.家属常常比较沮丧,同时亦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及心情,护理中要给与患者及家属耐心的疏导,告知,只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病情会得到控制[6]。具体操作包括: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用安慰鼓励语言减轻患者内心痛苦和焦虑,消除对疾病的顾虑,建立自信心;②作息合理,生活规律,创造安静、舒适环境,保证患者良好睡眠;③介绍成功典范,精神异常患者加强防护,注意安全[7]。
2.4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疾病健康教育及出院健康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及家属有效的出院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客服恐惧、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低铜饮食,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8]。这样不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又可防止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经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和家属了解低铜饮食及驱铜药物控制Wilson病的重要性,了解所应用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能主动配合治疗、定期复查,学会自我护理进行疾病控制[9]。
【参考文献】
[1]齐俊英,宋世会.4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7,14(7)548-54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8):566-569.
[3]杨任民,杨欣涛,鲍远程等.肝豆状核变性症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J].天津医药,1983,10(5):228-228.
[4]PetrasekJ,JirsaM,eta1.RevisedKing’sCollegescoreforlivertransplantationinadultpatientswithWilson,sdisease.Liver[J].Transpl,2007,13:55-61.
[5]荀健.以肝脏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23例诊治回顾[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8):158-159.
[6]温建芳.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年04期.
[7]付晓红.2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年03期.
[8]谢王芳,叶盛.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24期.
[9]万新翠,王飞,杨卫红,秦社灵.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