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山东253600)
[摘要]目的:重点研究临床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组(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总结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达98%,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5%左右,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治疗成本也有所降低。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依那普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升高和社会老龄化突显,高血压发病率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也逐年攀升。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为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尚未阐明的为原发性高血压,约占总患病人群的90%;继发性高血压则是指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的血压升高。不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心、脑、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甚至会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本文将重点研究临床中120例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60例。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分布为42-78岁,平均(49.9±3.3)岁;病程1.2-14.8年,平均(8.7±3.4)年;其中Ⅰ期高血压17例,Ⅱ期高血压31例,Ⅲ期高血压12例。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分布为43-72岁,平均(45.5±2.7)岁;病程1.6-11.8年,平均(7.6±3.2)年;其中Ⅰ期高血压16例,Ⅱ期高血压33例,Ⅲ期高血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分布、病程、高血压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120例患者均为初次治疗或停用其他降压药2周以上,在进行治疗观察前7d服用安慰剂,每天测血压2次,将14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患者治疗前的基础血压。观察组每天早晨服用一次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联合依那普利10mg晨服;对照组则每天早晨只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一次。在治疗期间,所有病例每周至少量2次血压,在治疗结束前一周每天测血压2次,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4周。
1.3评价标准
本次临床研究的评价标准有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的标准为:舒张压平稳下降至正常范围内(≥10mmHg)[1],且波动幅度较小;有效的标准为:舒张压虽然尚有下降以达10mmHg,但下降幅度≥10mmHg(1mmHg=0.133kPa),并且波动幅度较小;无效的标准为:血压降低幅度较小或没有下降,波动幅度较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见表1。
可见,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我国早在1998年就重新定制了高血压的判定标准:血压值高于18.7/12.0kPa(140/90mmHg)即被视为高血压[2]。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高达11%,其中,原发性高血压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3]。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常伴有心、脑、肾、视网膜等脏器病变,严重威胁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有效治疗高血压、做好高血压疾病的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医学价值。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利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仅减少了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时的剂量,而且降压总有效率达到98%,在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都明显优于单独用药[4,5],具有非常好的临床表现。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治疗成本也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吴盛标,吴胜楠.林钟文,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相关研究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3(5):407-408.
[2]赵瑞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0,3(6):26-28.
[3]董风其,赵阳.苯磺酸左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降压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28(4):64-66.
[4]刘宏.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1-42.
作者简介:张萍1979年.4月女汉山东省乐陵市现任德州中西医内分泌委员本科研究方向心内内分泌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