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霞刘晓霞王赛男严宁宁黄珊珊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试图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为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依之据。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人际信任大学生综述
一、引言
大学时代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在认知、社会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实现了社会化。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大学生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大量研究表明,较高水平的人际信任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稳定的亲情、爱情、友情关系,从而使大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人类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许多因素会影响人际信任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发展,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氛围、父母的养育方式等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人际信任,本文拟从父母养育方式角度探讨其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关系。
二、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张文新指出,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在青少年的一生发展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青少年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各种父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
1.国外的研究
弗洛伊德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进行了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温暖和爱。Sears将其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养育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与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Symonds最早研究了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维度,“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这是从父母养育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养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世纪60、70年代起,有学者将家庭养育方式类型化、模式化。最有代表性的是Baumrind的研究,她通过实验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父母养育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并指出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儿童个性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Mcloyd发现处于压力中的父母自我效能感差,对孩子的温情较少,缺乏耐心和参与,提供的帮助也较少,对孩子的消极控制较多,容易受到激惹。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的观察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和有效性。
2.国内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学者才开始家庭教养方式这一方面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包括养育方式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蒋奖研究了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指出两者有密切的关系。父母对待子女有更多的温暖与爱,子女出现问题的几率就降低;反过来,父母过多地惩罚、干涉或过度保护孩子,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几率就会增加。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成绩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
关于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负性教养方式和不健康的人格特质有正相关;亲子关系中的亲子行为与孩子的积极人格特征相关。王志梅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中,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和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六个因素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最大。谢培方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子女的社会适应。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父母养育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是对西方父母养育方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高贵的借鉴资料。
三、人际信任研究
1.人际信任的概念
信任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心理学领域最早对“信任”进行研究的是多伊奇(Deutsch,1958)。后来学者Rotter将“信任”的含义缩窄到“人际信任”的范畴,即仅指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对事件的信任。代表性的说法如: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辞、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我国对人际信任的界定大都是引用国外的定义。张建新等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竞争”的不确定条件下,预期另一方对自己做出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杨中芳等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了一个以社会义务为基础的本土人际信任模式,认为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履行他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即相信对方能够胜任自己的托付。这些界定分别揭示了人际信任不同的侧面,各有偏向,但同时也忽略了人际信任的其他重要方面。
综合国内外观点,我们认为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能力和道德的确定性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感。
2.人际信任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学术研究的热点。据相关资料显示,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的行为和承诺、陈述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并能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有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有11.3%,他们不能在集体中找到恰当的自我角色定位,不能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自感烦恼。郑信军(1998)对人际信任问题做了研究,分析了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人际信任与人格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度极低,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高于男生,尤其是在陌生人方面差异更为显著。井维华(2006)对山东曲阜市的初中生、职业高中生和大学生施测后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信任量表和其他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低于理论水平,差异性显著。
四、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以不同被试者为研究对象,都证明了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相关。伍业光等(1998)认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增加子女的人际信任程度,特别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反之,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会使子女人际信任感下降。所以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对他人的信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苏巧荣(2002)认为子女的人际信任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型养育方式呈负相关。
而罗任、周茜对广州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父母养育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际信任度的影响正在减弱,这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家长要适应子女态度的转变,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适时与子女进行沟通,以身作则,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程度,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极的家庭养育方式可能是父母低人际信任水平在子女身上的投射,他们对子女拒绝否认或是过度干涉,表明他们从某种程度上不信任子女自律、自理的能力。子女可能从这种长期稳定的人际互动的模式中获得低人际信任感。而积极的家庭养育方式能使子女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能使子女既信赖自己也信赖他人。同时,积极的家庭养育方式为子女提供开放、温馨的家庭氛围,能促使子女人格的完善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这些都有益于提高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
还有的研究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养育方式容易使大学生出现社交回避行为和在社交情境中出现社交苦恼体验。如果父母经常以惩罚为手段对待子女,那么,子女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表现为神经质、敏感多疑;过分干涉和保护则容易使大学生自卑、缺乏成功体验、产生自我否定等;经常拒绝、否定则会诱发大学生日后的高焦虑及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原因。魏娟等的研究认为,父母养育方式影响着民办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子女的人际信任度,而消极的养育方式是阻碍子女良好人际信任的因素。
五、小结
总之,大学时期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的重要时期,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与人际关系的冲突,若缺乏人际信任,则无法正确处理矛盾与冲突,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倡导教育的情感化,避免教育过度化。父母对孩子应尊重、信任和理解,使子女在亲密和谐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注重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其健全人格的塑造,让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要加强对高职生的社交辅导,建立和谐融洽双赢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8。
[2]王丽芳阎克乐王志波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58-560。
[3]赵志一窦路明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99-400。
[4]伍业光唐全胜父母养育方式对民族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93-494。
[5]伍明辉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2,(6),440-442。
[6]简佳唐茂芹彭燕人际信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2),122-12。
作者简介
郭晓霞,(198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心理咨询与人格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