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书法艺术在全面人格形成中的美学意义呼晓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试论书法艺术在全面人格形成中的美学意义呼晓燕

呼晓燕

呼晓燕(山西省吕梁市会计学校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书法艺术为什么对全面人格之形成有美学意义,从而展述了书法艺术与书法家之各种美学类型,以及书法艺术对健全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人格形成发展规律美学意义

一、书法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它具有字体演变贵速从易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是字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书体的变化。“字体”是指文字形体大的体质类型,“书体”则是指文字书写中因人而异的风格类型。前者涉及的是书法中整个符号体制的改变,是书法发展进程中的质变;后者则是在保持一定字体基本形体的前提下所显示出的时代和个人的书写习惯特征,是量的变化。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节奏的加快决定了书法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避难从易、去繁就简。苏轼概括为“贵于速成,而从其易”的历史进程,并且认为汉字书法字体的演变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需要。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前进。

其次,书法具有字体种类累积增多的发展规律。新的字体通行后,旧的字体依然保留,越到后期,字体的品类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所谓的正式字体和流行的俗体字。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并且在晋唐之间取代隶书成为正式字体,而便捷的行书和草书与之并行,是人们日常书写所用通俗字体。关于三种字体的历史联系和形体特点,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既说明了三种字体之间的发展联系,也说明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字体风格和书写速度。这三种字体长期并行,互为弥补,首先源自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书写便捷的行草看起来不甚庄重,看上去庄重的楷书写起来却不便捷,因而各有所长,人们可以视使用所需选择。多种字体并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书法艺术,不仅陶冶着人们的精神,而且也为环境增添了高雅之气。历代许多名家的书法作品其艺术魅力至今不衰,与著名的乐曲、优雅的雕塑或传世的名画一样成为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中国文字的笔划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面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魅力。书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有它特有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发展规律,它所凝聚的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

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伴随着汉文字的产生、使用和不断发展,书法艺术以它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人文情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自汉以来,隶、楷、行、草等字体的相继出现和演变,对中国士人(读书人)的人格造就和品性浸染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即是一部中国传统士人的心灵史。或狂狷,或飘逸;或奔放,或拘谨;或粗粝,或精琢;或巧妙,或笨拙;或恣意汪洋,或涓涓细流;或山明水朗,或乱石铺开……每一种书体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特征,每一个书家都用作品诠释了作为时代主体的精神气象,甚而每一点画都沾染携带了彼时历史背景下的人文基因。概而言之,书法艺术在全面人格形成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三、书法艺术在全面人格形成中的美学意义

人有坐卧睡立,书有横平竖直,这是基础架构,此之一谓也;人有胖瘦高矮,书有方圆斜正,这是形貌,此又一谓也;人有美丑善恶,书有刚柔险绝,这是质性,此三谓也。仅次三谓,便可知晓书法艺术与人格(人之心理、性格、精神、气质之总和)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然若从美学角度而言,无论尘卧睡立、胖瘦高矮,皆有美的价值取向。玄宗时女子以丰腴为美,楚怀王时以瘦若为美,林黛玉以病态为美,时人以“骨感”为美,“造物有法,万形俱美”,此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实属不谬,书法艺术亦然。余习书十年余,关于书法艺术之美作出些粗浅归纳,并将之与人格这一概念作了附会,兹求教于方家。

1.俊秀美。

书法史早有定论,唐欧阳询楷书颇具俊秀之气,其字如弱冠少年,俊朗清秀、体格端美、眉目可人,且不乏阳刚。《九成宫》一贴便是最佳佐证,时至今日仍备受推崇。

2.刚健美。

柳公权之书法刚健有力、骨气横生,除结体颇有法度之严谨,其笔力亦是令后来习书者望尘莫及。《玄秘塔碑》中所有字,不但方便遵健,其整体之碑刻效果几近完美,据一些资料推测,此公彼时为人颇有原则,这正是柳字精神。

3.敦厚美。

如果说欧字如弱冠少年,则柳字如风华正茂之中年男子,浑身是劲。那么颜字就是年迈长者,其豪侠之气已退,其刚猛之风无存,其偏狂之性不在,所剩为温良敦厚之长者风范,形体无巧稚,其神无轻扬,憨笨之中流露出的是大巧若拙。老子曰:“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用来形容颜字是最适合不过。然作为实际的历史人物,颜真卿无论从政为官,还是待人接物,亦或是教化后生,一切作为均从其字,温和厚道。

4.狂狷美。

习书者皆知,张旭草书一狂不可收拾,大有舍我其谁之势,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然真实之张旭又是哪般模样呢?“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生活中张旭是如此癫狂轻世,其草书怎能不笔走龙蛇、气吞山河呢?

5.飘逸美。

“吾儿写了三缸水,没有一点像羲之。”羲之何许人也!如若献之写了三缸水,便能效之仿之的话,则后世书法家就不会嗟叹难以望其项背矣!《兰亭集序》飘逸潇洒,比若美女,则是天仙,不染红尘俗气。二十个之字变化多端,堪称千古一绝。羲之时在魏晋,常有“盛唐气象,魏晋风骨”之说,晋人“士风”颇盛,读书人整日以酒助兴,流行清谈,放浪形骸,作为文学家和书法家的王羲之不免受此风气影响,潇洒自如,超凡脱俗。

6.豪放美。

毛泽东书法可谓旷古绝今,倒不是因为形体之怪异和独具一格,实在是因为其书法精神之豪放霸气,那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字行间之伟人气度并不是可以效摹的。故而毛书开千古风潮,王者之风范是历史长河中难见一侧影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一代雄主尚能开天辟地,敢叫日月换新天,况乎书法耳?

7.阴柔美。

现当代书家李叔同早些年沉迷音乐,其心空如幽谷,一番尘世碾转,终看破世相,遁入空门,其书法蠢若涂鸦,尽是阴柔之气。佛性本善,夹杂阴柔,纯意念之外显露俗子之心,耐人寻味、深思且难得其解。

8.杂散美。

唐伯虎画名太盛,然其书亦独树一帜。纸页上的舞动不依韵律、不按常规、枯涩杂散,如乱石铺开,随心所欲,活脱脱似顽童疯跑,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伯虎本人也非循规蹈矩之人,今日所存之佳话可信耳。

细琢磨,可知凡一家之书果成气候,必然有其独特的美学意义。书家之个性凛赋、时代烙印、家世渊源、学问修养皆在其中,这就是本文所旨:举凡书法艺术,皆与书家之人格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书法艺术对人格的形成是极具美学意义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狂者,狷者,儒雅斯文之君子,放荡不羁之浪子……健全的人格应包涵很多特性,而不是单一的、偏执的,正如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往复循环,交替调节,才可谓心性健康。

故而:习书者应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得诸家体势精神,内化为己身气质。就书论,可自成一体,且多圆满无陷;就人论,可得修身养性之道,终果人格健全、心智丰满。作为师者,教习书法,应让诸生习颜柳欧赵,得楷法,通晓端正之理;再习羲之,掌握灵动之意;又习张旭怀素,享用随心所欲之趣。到此,方可自创自为,成了系统造成风格,则称家矣。余习书十余年,近来顿悟,其实行书应简、应轻、应活,古人形容美人有“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之说,余则以为行书应写到“多一笔则繁,少一笔则寥”之境界,如此,应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家”了。

参考文献

[1]王志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家,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9。

[2]刘向前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书法与欣赏,山西出版集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