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岚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510030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和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并结合广州市天河智慧城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等内容,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基本构思;规划标准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口号一提出,就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对其进行了实践建设。在我国,在诸多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生态城市与城市规划上的分歧: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未能与城市的实际发展合理结合,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建立一个科学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成为重中之重。
一、生态型城市和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建设趋向降低能源使用、降低水等资源的需求,减轻二氧化碳等有害物体排放的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体系,可以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环保、生态、健康生活的新型城市。简而言之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主体研究与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将生态化环保城市的建设进行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制化,标准化、提高建设水平和生活质量。生态化城市的规范标准是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将普通城市的标准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有机结合,更好的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性生态化城市服务。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为了符合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原则,需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研究基本原则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效果。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生态型城市,使城市的建设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并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所以,生态型城市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成长性原则,城市的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就要对生态型城市规划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化,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从而更充分地体现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效果;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规划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来服务;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规划要遵循当地的地貌、气候等客观因素,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本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才能使城市规划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保持平衡;第四,坚持以生态环境为首的原则,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前提是不可以使城市建设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防止由于人类的开采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形势下,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下一步将从规划内容和规划标准内容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生态,二是规划标准。因此生态城市规划标准要与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衔接,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设计、城市用地与建筑控制等。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布局、环境容量等。通过对比与研究,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区、生态适宜度与土地利用布局、产业结构、人口适宜容量和布局调整都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只要在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使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2.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对应与结合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城市规划内容紧密地相结合起来。前文所提的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空间布局、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的和谐发展,通过两者相结合,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如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在空间规模的预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园区的划分,在绿地系统是要以建立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系统,利用生态自身的调节力来设计生态绿地系统。在对自然历史的保护上还需要考虑城市与自然的衔接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四、广州市天河区智慧城基本生态控制线(实例)主要技术手段
1、顺山理水,建立生态安全格局
智慧城位于广州中部生态廊道北端,三面环山,核心区北靠火炉山,南面车陂涌,规划区内现状水塘、水网密布,与岭南传统山水格局有着相似的生态基底。将现代生态学技术融入岭南山水格局当中,重点研究雨洪过程、生物过程和游憩过程。雨洪过程主要指综合分析现状湖塘水体,计算径流廊道、暴雨淹没和洪水淹没范围,将规划区划分为10年一遇低安全、50年一遇中安全和100年一遇高安全区域,建立符合水自然过程的空间格局。生物过程主要指选择大白鹭、中华蟾蜍和赤腹松鼠作为指示动物,模拟水平迁移过程和适宜性叠加分析,得到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游憩过程主要指利用现状历史遗迹、乡土建筑、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根据游憩资源、廊道的重要性和构成密度,形成不同级别的游憩安全格局。通过雨洪过程、生物过程和游憩过程等强化连续性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确定蓝绿控制线,构建基质-廊道-斑块系统连通的生态绿色网络和一城多湖、湖湖相连的水系网络。
2、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的自我修复
把自然引入城市,通过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环境自我修复功能,使自然环境对城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生态对城市的哺育和城市对生态的反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不同重现期的暴雨计算对应的设计洪峰流量,从而设计不同级别的廊道断面;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廊道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保证野生动物通道;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管制要求
智慧城核心区内对火炉山山体保护的措施主要是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管制要求。将山体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禁建区、限建区,并制定管制要求。
1)核心保护区管制要求
禁止任何建设,保护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进入核心保护区的人员应严格控制,避免保护区遭到人为破坏。
2)禁建区管制要求
(1)严格禁止与生态要素相冲突的城乡建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林地、水域湿地等生态资源。
(2)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
(3)必需的情况下,可能允许的建设项目包括:必要的道路与交通设施、必要的公用设施、森林公园,建设此类项目应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
(4)规划蓝线至规划红线控制宽度不得小于20m。
3)限建区划定原则
(1)重要林地、基本农田集中区、园地、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旅游度假区;
(2)坡度在8%~25%的之间的坡地、林地;
(3)水土流失中度敏感与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行洪河道外围一定范围,机场净空限制区;
(4)重要生态防护绿地及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
4)限建区管制要求
(1)可控制性地新增基础设施和部分类型独立的建设项目,包括道路与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必要的旅游管护设施、军事设施和其他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需要单独选址的项目用地,遵循《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
(2)限建区范围内建筑用地面积不得大于公园陆地总面积的5%,建筑限高8m,容积率不得大于0.05,绿地面积不得少于公园陆地总面积的80%。
5)限建区地块整体控制
根据现状权属、对山体风貌影响分析、现状建设情况及森林公园功能配套需求等方面研究,对火炉山周边地块补充三类处理方式。
(1)现有建筑,维持现状。有合法产权,现状建筑质量较好的,保留或改造,不得增加容积率和建筑高度;
(2)现有建筑,拆除重建。现状建筑质量较差的,严重影响森林公园风貌的现状建筑,建议拆除。若根据公园功能和公服配套需求,原则上只允许新建公园配套设施和非盈利性设施,并且地块容积率不得高于0.8,建筑限高20m;
(3)无现有建筑,新建建筑:原则上根据公园功能配套需求,只允许新建公园配套设施,并且地块容积率不得高于0.5,建筑限高15m。
(4)整体拆建比不大于1:1。
4、运用“三规合一”,优先落实生态用地指标
由于城乡规划与功能片区土规在空间上涉及集中连片绿地的用地差异,核心区控规中有集中连片且面积较大的立交防护绿带和公共绿地,按照用地分类为防护绿带(G2)和公共绿地(G1),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该类用地属于生态用地,近期无工程建设需求,不涉及征地、报批,符合《广州市按非建设用地管理的城市生态用地划定标准送审稿》中的差别化管理的认定条件,功能片区土规作为挖潜范围,将该类用地规划为生态绿地。经过两规协调,功能片区土规调整为生态绿地,节约建设用地指标。
五、总结
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使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具有了实际可操作性,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一个实质性起点。只有科学的规划标准才可以使生态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统一,使得未来城市的发展更加的健康和顺利。
参考文献:
[1]马汉文,胡波.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途径探析[J].大江周刊,2010(08)
[2]唐孝炎,王如松,宋豫秦.我国典型城市生态问题的现状与对[J].国土资源,2012(5).
[3]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6(4):83.
[4]王雷,赵立娜.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及措施的简要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