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休克早期患儿建立静脉通路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婴儿休克早期患儿建立静脉通路的护理干预

吴小梅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NICU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目的:本文就婴儿休克早期患儿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NICU在2016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休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两组患儿均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儿采取头皮静脉穿刺,对参照组患儿采取非头皮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对比参照组也更高,经统计P<0.05。结论:为休克早期患儿建立静脉通路时采取头皮静脉穿刺方式更具优势,可有效降低二次穿刺几率,还可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婴儿;休克早期;静脉通路;护理干预;头皮穿刺

小儿休克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全身性应激反应,主要是因机体遭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而使组织血液灌流不足、血液循环量减少,进而引发的细胞受损、微循环障碍及代谢障碍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1]。对于休克患儿而言,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是抢救患儿生命的关键,在婴儿休克早期会出现动、静脉及毛细血管收缩情况,血液粘稠度也会随之增加,此时静脉穿刺较易出现针头阻塞、无回血等现象致使静脉穿刺失败。为提高休克患儿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对2016年的部分患儿采取头皮静脉穿刺法,效果已获得了临床的高度认可,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总:

1基线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数据

此次研究是选取我院NICU在2016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休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总数为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实验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出生时间为3d—27d,平均(15.6±0.5)个d。参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出生时间为5d-28d,平均(15.8±0.6)个d。两组患儿的资料数据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

所有患儿家长对于此次研究均有知情权,已签署好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建立静脉通路

实验组采取头皮静脉穿刺法,在患儿的额上静脉、耳后静脉以及颞浅静脉,将毛发剔除,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绷紧血管两端皮肤,沿着静脉走行方式进行穿刺,回血或回抽见血以后进针少许,将针尖退入套管后再把套管送至血管,最后将针心撤出,用胶布固定好针头。

参照组采取非头皮静脉穿刺,选取患儿的手背静脉或大隐静脉,位于穿刺点上部的3-5cm处扎好止血带,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进针时保持留置针与皮肤的成角在15--30°之间,回血或回抽见血以后进针少许,退出针尖后把套管送入血管,将止血带松开,最后把针心撤出并做好敷贴固定。

1.2.2护理干预

所有患儿均接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下:

病情监护:依据患儿的症状、病史以及体征进行病原探索,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将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呼吸频率以及体温等做好记录,备好抢救设备或药物,做好随时急救的准备。利用恒温箱或辐射床为患儿提供中性环境,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缓,避免动作过大对患儿产生不良刺激,同时要将患儿的24h出入量做好记录。

呼吸道护理:窒息是婴幼儿休克的主要因素,缺氧还会加重休克病情。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小儿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通畅。当患儿处于仰卧位时,可取一软垫放置在患儿肩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颈部屈折诱发呼吸障碍。如果患儿出现口唇青紫情况要及时予以氧疗,并对其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调整好氧浓度,将氧分压控制在8--13.3kpa之间最为适宜。对于早产儿要采取间断性给氧方式,以免长时间处于高氧状态中会对支气管肺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感染:患儿休克时的体温会有所下降,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可使用毛毯或棉被,但不可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进行加温,这样可能减少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对纠正休克具有不利影响[2]。护理人员进入NICU时要穿隔离衣,佩戴帽子及口罩,并换鞋。做好手卫生及室内的清洁、消毒工作,以预防感染。

1.3评价指标

首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后,可见回血且回抽回血良好,液体可通畅地进入静脉,未见疼痛、肿胀以及渗液等情况,则视为穿刺成功。

家长满意度:为患儿家长发放NICU自拟自用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结果分为三个标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家长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整理研究数据,核对无误后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检验,首次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其他计量资料以均数±的形式表示,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65%、32.61%,实验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卡方值检验结果显示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婴儿休克的诱发因素有多种,包括创伤、低血容量、过敏以及感染等,这些因素会使小儿出现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以及急性微循环障碍[3]。在休克早期要为患儿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以便对其进行治疗。此时患儿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血液粘稠度、通透性均会有所改变,为手背静脉、大隐静脉等的穿刺增加一定难度。因此我科主张在婴儿休克早期为其实施头皮静脉穿刺法来建立静脉通路,头皮静脉比较丰富,血管是呈网状分布,血液能够通过侧支回流,不论是采取逆行或顺行的方式进针均不会对回流产生影响。对于已经穿刺的头皮静脉,可取穿刺点前方为进针点,如果该血管在侧方或后方存在弹性较好的分支血管,也可将针头方向调转,这样药液流动可以避开穿刺针眼,有效避免药液渗漏现象[4]。为小儿采取头皮静脉穿刺,即便是在躁动不安的状态下也可完成,小儿躁动时静脉回流压会有所上升,在此过程中头皮静脉血管会出现一个充盈时间段,此时穿刺效果最佳,首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高,可避免婴儿反复穿刺[5]。同时对休克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疾病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均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儿采取头皮静脉穿刺,对参照组患儿采取非头皮静脉穿刺,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对比参照组也更高,经统计P<0.05;说明在婴儿休克早期采取头皮静脉穿刺法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为休克早期患儿建立静脉通路时采取头皮穿刺法,可有效降低二次穿刺几率,还可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月迎,李春亮,劳晓玲.52例新生儿早期休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21):95-96.

[2]周雅琼,谢琴.婴儿休克早期患儿建立静脉通路的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9):116-116,117.

[3]黄春意.新生儿休克2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5):3105-3106.

[4]罗飞云,陈远华,杨玉金,等.分腿式平卧位行婴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30):3373-3374.

[5]罗飞云.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5):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