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周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周敏

周敏

周敏(江苏省高邮市城南经济新区幼儿园江苏高邮225600)

摘要:幼儿园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成熟,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遵循个体差异的特征。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他是幼儿园为了幼儿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常规;常规教育;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194-01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作用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活动的质量。常规教育对于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幼儿一生健康和谐发展都是有益的。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没有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以管理为目的。

说到常规教师往往会想到让幼儿遵守纪律。常规教育就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教师就是管理者,教师要幼儿怎么做,幼儿就要怎么做。一般教师的观念还是传统常规教育经验,这让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容、要求,甚至是方法都是不合时宜、刻板保留着以前过时的传统。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没有与家及时做好沟通,家长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却容易忽视孩子的缺点,教师没有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常规的坚持不够。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方法

(一)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个体差异也很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统一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地要求,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有其有利一面,但统一的规则往往会扼杀幼儿的个性,损害其身心健康。如:吃饭有规定的时间,使用剪刀有许多限制等,有的幼儿生理上有缺陷,吃饭慢、饭量小,如果对这些幼儿有同样的要求是显然是不利的;有的幼儿使用剪刀习惯用左手,有的用右手,有的用手指的方法可能也不尽相同,如果限制过多,幼儿对操作就会失去兴趣。在每个幼儿相对相同的常规时,在规则遵守上每个幼儿需要的指导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差异面前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要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指导这种方式与孩子更亲近,更尊重孩子的个性,更有助于常规要求转化以为自身意愿的一部分。

(二)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在日常生活,千万不要因事小而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我只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果我们要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四)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

三、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家园配合是关键

幼儿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这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对家长来说,小班幼儿刚入园,他们比较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老师可以通过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简短的给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对家长提出有关幼儿常规养成的要求,如养成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习惯,只有做到了家园配合,才能巩固良好的常规。

总之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认同规则、制订规则的过程比要求他们遵循规则更加重要,我们应当把规则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如面对遍地的玩具,我们不能急于收拾,而是应当用这一问题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把玩具放回原位不单单是保持环境整洁的需求,同时还是下次快乐游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儿童社会发展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