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山西孝义032300)
【摘要】机体—环境—流感病毒三者相互作用,常常导致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且即便是同一种病毒,其感染人体,由于个体体质不同,所处环境的差异,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症候往往不同。思考中医外感六淫的本质,探讨流感致病的复杂多变的机理,有利于理解中医学治疗外感表证的原则,为外感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外感六淫;天人合一;甲型流感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323-02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变化,它们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是外感病的主要原因。从现代医学观点分析,认为六淫不单纯是气候的异常,而是包括物理、化学因素,同时又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综合性致病因素[1]。“天人合一”泛指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要顺应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在适应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产生疾病。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的改变,并导致其相应的表型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待变导致生物的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我拟从甲型流感致病的原理思考外感六淫的本质。
1.“天人合一”思想与外感六淫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灵柩·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的产生适应性的反应。“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表现在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人对自然的依存性,还表现为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与适应的能力。
外感六淫病因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依据,强调中医学天、地、人的整体观念,说明异常的自然环境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随季节变换交替出现称作六气。当六气变化失常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使人发病时叫六淫。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外感六淫学说是借助病变发生后的临床征象来反推当初的致病原因。例如,以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为风寒外感;以恶寒轻发热重、脉浮数为风热外感,这便是“辨证求因”,即使现代医学也需要根据临床征象来分析病因[2]。六淫致病一方面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体的正气强调,适应环境气候变化的能力强弱有关。
2.环境、进化与六淫致病
生物进化论与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是类似的。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推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性会适应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称之为适应(适应是进化的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产生了适应。自然选择(进化的动力)是指适应与环境的生物被保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的现象。生物进化理论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这种自然对人的制约性及对自然环境调节适应的观点是一致的。基因是遗传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生物体只不过是“基因传承和繁衍自身的工具”。进化是基因进行自我复制时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变异经长期自然选择积累的结果。而基因变异(进化的根本原因)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意义有:①缺陷性变异,新的表型或性状改变使个体不能充分适应当时环境的要求或引起一些个体缺陷;②适应性变异,新的表型改变使个体获得了新的性状,并且此性状较之亲代更能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从而获得了进化中的某种优势地位。自然选择使各种适应性变异保存下来,并经过长时期积累,导致了物种进化[3]。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些细菌和病毒为适应外感六淫这种异常的气候环境,只得透过基因变异等形式来得以生存,而一些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或病毒经过变异具有了致病性。六淫就是气候环境的一种,所以,六淫致病可以转换成环境导致微生物基因变异的问题,当气候的异常变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导致致病的发生。中医病因学说是以阴阳平衡的整体观为基础的,人体的健康决定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
3.环境变化是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原因
六淫致病学说朴素抽象,流感致病属六淫为病范畴,理由因是环境的一类,我们通过机体—环境—流感三者相互作用,阐述流感致病的机制,以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外感六淫的本质。因为微生物中对甲型流感病毒研究得最为透彻,故以其举例说明。
六淫这种异常的气候变化会使甲型流感病毒进化而出现新型变种。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分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两类。抗原漂移是指小变异,形成新变种,引起流感的中、小规模流行。抗原变异是指大的抗原变异,变异结果产生新的不同亚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1957—1958年大流行;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2月中旬分离出病毒为H2N2(称为甲2型),3月传播到中国,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自然选择使更适应与人体内环境的H2N2型病毒被保存下来以致于大流行。1698—1969年大流行:1968年7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H3N2(称为甲3型)。传播路线与H2N2型相似,1969—1970年波及全球。H3N2病毒出现后,H2N2病毒在人群中消失[4]。自然选择是在生存斗争中实现的,它通过对微小的有利变异的积累而促进病毒的进化,出现了H3N2病毒,H2N2病毒被淘汰。以上例子是机体—环境—流感病毒三者相互作用,常常导致流感病毒不断变异,出现令人体不能适应的新病毒。2009年流行的甲型流感,研究人员发现,与之前的流感病毒相比,这种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NA的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六淫是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使基因变异产生新的甲型流感病毒,对这种新抗原人类抗体是很难识别的。
综上所述,外感六淫这种气候的异常改变作为致病因素,导致以前没有的甲型流感出现,最终引起机体发病。这是环境作用与微生物再影响人体的过程,属间接致病。
4.外感六淫致病过程与个体的体质密切相关
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气候变化可致病,也观察到六淫只是外因,内因可能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即所谓“虚”。在人体衰弱、抵抗力不足的情况下,才容易患病。这就是《内经》反复强调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真谛。我们每个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平时却没有使机体致病。外感六淫最关键的是影响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无法及时有效识别感染的外来微生物。例如,湿证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和血液流变学、自由基、前列腺素E2(PGE2)、血栓烷B(TXB)等指标不同程度的改变。目前众多的研究表明,外湿致病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张六通等[5]通过对外湿动物模型免疫方面的指标进行观察,发现外湿大鼠免疫功能性及Th/i下降,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人接触甲流病毒不是每个人都患病,有人病得轻而有人可致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气候变化异常时只是具有了致病性,但不代表一定发病,此与个体的体质密切相关。人类机体可以通过迅速改变产生抗体去对抗细菌病毒。例如,对甲型流感一般病原来说,凡是在其流行过程中曾经得病,而又得以康复的个体都可能对其再感染有免疫力,因为这些个体带有大量新产生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能制造出对这种特定的病原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抗体。
六淫致病的途径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是由表而里的传变过程。尽管基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还不十分细致,但却是一个较正确的途径。现时可以用分子生物学浅析一下这个过程: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聚素,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的宿主体内自由传播。人类免疫系统主要通过抗体的形式对流感病毒的H蛋白和N蛋白产生防御,不过一旦人群广泛获得针对某种流感病毒毒株的免疫性,病毒就会发生变异使人类抗体又难以识别。人类的免疫系统与流感病毒彼此都不断变化以应对对方的变化。病毒要成功地感染细胞,首先必须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吸附与宿主细胞膜上,再进入宿主细胞及细胞核,进行增殖。甲型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依赖与红细胞凝聚素HA(流感病毒RNA基因组片段4编码)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的结合。随后形成的病毒-受体复合体通过胞吞路而内化,将病毒核蛋白释放入胞质。病毒核蛋白向核内转运,在宿主细胞核中复制其基因组,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病毒能否与人体的受体结合决定其感染人体的能力。然而,机体免疫系统可以提前识别病毒,通过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综上所述,外感六淫作为致病物质,致使机体感染病毒等微生物后,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而进一步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从而不能有效地将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驱逐出体外,这是直接病因所在。
5.思考
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是认识外感六淫的指导思想,“辨证求因”是认识外感六淫的根本依据,辨证求因在中医学针对病因治疗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天人合一”思想和外感六淫仅从宏观去解释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缺乏实验等可靠论证手段的古代不失为指引中医学前进的引路标,一直指导着中医学临床。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制约,无法对外感六淫病因学在本质上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从其本质上进行客观深入的探讨。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因为六淫既可以作为致病条件诱发生物产生病原外生物(外因),又可以作为致病物质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内因),导致疾病发生。六淫病因学说的整体性、宏观性、动态性的思维模式对后世病因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仍然缺乏微观的本质研究。
【参考文献】
[1]古继红,张小虎,冯淑兰.外感六淫病因理论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7):4-5.
[2]焦振廉.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局限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371-372.
[3]黄裔腾,李康生.SARS,必然还是偶然?——用进化论观点看待疫病[J].医学与社会,2004,17(3):34-35.
[4]何剑锋,张正敏.新甲型H1N1流感与流感大流行[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1):73-75.
[5]张六通,梅家俊,黄志红.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8):49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