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311600
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MPR,SSD)在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64排螺旋CT对24例上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后处理MPR及SSD重建,从各个方向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并评价三维重建技术的优势。结果检查正常4例,寰椎侧块骨折6例,枢椎椎体骨折6例(其中4例伴寰齿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6例,寰椎旋转脱位2例。结论上颈椎损伤的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其能直观、清楚的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在骨折的畸形表现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
关键词:上颈椎损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s,MPR)和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shadeddisplay,SSD)成像,在骨关节外伤的临床诊疗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能直观、精确的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详细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现总结我院64排螺旋CT在上颈椎损伤中应用共24例,就三维重建技术(3D)在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加以探讨。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近年来我院临床及颈椎平片怀疑上颈椎骨折或脱位,而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资料完整者,共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4-75岁,平均35岁。
1.2成像方法采用飞利浦公司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层厚1mm,床速1mm/s,应用HQ(高质量)模式,重建间距为1mm,后处理MPR及SSD重建。通过对SSD图像的旋转(根据病变位置分别为在X轴、Y轴和Z轴上转动,常规取前面、后面、左右侧面、上面、底面、左右斜面或根据需要从任何角度进行观察)和切割,以及MRP的各个平面图像观察,从各个方向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2结果
本组检查正常4例,寰椎侧块骨折6例,枢椎椎体骨折6例(其中4例伴寰齿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6例,寰椎旋转脱位2例。
12例椎体骨折在轴位图像及MPR重建图像上均能清晰显示,后者在显示骨折移位、寰齿关节脱位、椎体前后缘连续性及椎管方面有明显优势。SSD重建图像在显示椎体滑脱及旋转脱位上占优势。
3讨论
3.1寰枢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1-2]:
寰椎由前后弓及左右侧块组成,上与枕骨髁形成寰枕关节,下与枢椎形成环齿正中关节及外侧关节,其间无椎间盘,齿状突后有横韧带附着于寰椎侧块,后上方借翼状韧带与枕骨髁相连,控制寰枢关节的旋转运动。正常颈椎的轴向旋转约一半发生在寰枢关节,活动范围约为47°-65°,寰枕关节活动度约为10°,颈2-7椎体间活动度约为5°-8°。
3.23D成像技术的要求
为了获得理想的3D图像,检查前应设定完善的扫描计划。重建间隔越窄,生成的3D图像越平滑,但处理的时间及图像所占储存空间也加大,鉴于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本组资料采用层厚1mm,间隔1mm,HQ模式扫描,完成后以间隔1mm后重建,所得轴位图像再进行MPR、SSD处理。所有病例均得到满意的图像。
3.3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且颈椎损伤患者不宜频繁搬动及变换体位,使常规X线检查受到诸多限制,而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以其成像速度快、容积数据采集,并能通过MPR、SSD等后处理得到详细的上颈椎解剖结构关系,很好的解决了以上常规X线检查的不足。MPR可以任意斜面重建图像,对上颈椎进行多平面观察,在椎体及附件骨折、骨裂、椎体脱位、椎管狭窄及半脱位等诊断的遗漏,可以区分骨质边缘部分容积效应与撕脱性碎骨片。SSD可提供近似解剖结构的立体图像,尤其在关节脱位(如旋转脱位),在显示椎体、横突孔完整性等方面为临床医师所喜爱。
总之,64排螺旋CT以其连续快速扫描成像,容积数据采集,通过MPR、SSD等后处理成像弥补了X线平片及常规CT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不足,其能直观、清楚的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在骨折的畸形表现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大大拓展了常规CT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估计患者的预后情况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得到最大的恢复,减少残疾和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星,马彪,苏勤,等.螺旋CT三维重建的方法及技巧.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492-493.
[2]李家顺,贾连顺.颈椎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王慧丹(1988-07),女,浙江丽水人,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