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河南省尉氏县成人中专附属医院河南尉氏4755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222-02
【摘要】目的评价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降纤酶,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早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残率,不良反应少,应用方便。
【关键词】降纤酶急性脑梗死
我科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降纤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符合下列条件:(1)急性梗死发病24小时以内;(2)年龄35—75岁;(3)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CT或MRI影像学证实为脑梗死;(4)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血压<180/100mmHg,血纤维蛋白质原>170mg/dl,血小板计数>8×109/L;(5)2周内未接受过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治疗;(6)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消化道溃疡等出血性疾病。
1.2方法
1.2.1分组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具有可比性。
1.2.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脑血管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降血脂、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脱水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降纤酶1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用5次,每次静脉滴注1小时以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14天为1疗程。
1.2.3实验室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应用常规方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血流变、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1.3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评定[1],(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间断监测血纤维蛋白质、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无一例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1个疗程治疗。
2.1两组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情况(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统计并比较见表2。
表2治疗前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酶升高为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除引起血浆粘度增高之外,还在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过程中起桥梁作用,故易形成血栓。内科保守治疗的目标是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挽救梗死周围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同时提高脱水药物的作用,减轻脑水肿,阻止脑疝形成。
降纤酶是从长白山白眉蝮蛇或尖吻蝮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可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降低其粘附力,诱发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原激活物(t—PA)释放,并增强其活性,促进纤溶酶的形成,从而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2],此外,还可使血浆粘度降低,并能抑制红细胞聚集,从而增加脑血流,改善缺血区供应,保护存活的脑细胞,逆转脑梗死周围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功能[3],使其恢复正常。
总之,通过本次临床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说明降纤酶具有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对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故极少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安全可靠,应用方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溶栓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2]朱琳峰,马明娟.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8-79.
[3]赵凤兰,王君,高春和等.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85例临床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05,19(4):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