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谈电视散文的创作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虚构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谈电视散文的创作艺术

程新华

程新华

(商丘广播电视总台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关于电视散文的创作,我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发表过自己的粗浅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电视散文的深度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给同道一些启示。

关键词:虚构;真挚;人物;情感;创作艺术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电视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很快受到电视从业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与重视。一大批优秀电视文学作品的涌现,为电视荧屏蓬勃了青春,注入了活力,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作为一名爱好文学的电视工作者,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跳,情不自禁地想尝试一下电视散文的创作。自2001年春天到2003年秋季,我和我的同事先后创作了《桃花缘》、《梨园春秋》等多篇散文,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思考与探索。

古老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的人民历史上就有栽植桃树的优良传统。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到处都有大片大片的桃园,一方方桃树,春天一来,桃花怒放,灿若云霞,美艳动人。我家也有一处三亩大的桃园,我的童年是伴随着桃树长大的,每年从桃树开花坐果到长大成熟,我吃在桃园,住在桃园,玩在桃园,桃树上攀上攀下,桃树下嬉戏玩耍,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大乐趣,更有奶奶讲那古老优美的故事,桃园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很好的童话世界。也就是在这段时日,奶奶让家养的老母鸡抱一窝小鸡,雏鸡出生后,就让它们的妈妈带着在果园里觅食、散步、捉小虫子。母鸡在前面咕咕地叫着,雏鸡在后面嘀嘀地跟着,成为果园里又一道亮眼的风景。六十年代初期,连年的大雨,使耐旱怕涝的桃树受到重创,很多大龄桃树扛不住水灾,在凄风苦雨中悲惨地死去。文革中强调一粮为主,强调大面积栽种泡桐,对岌岌可危的桃园不仅没有采取救治措施,反而对它采取了更残酷的手段,使村子周围的五六个桃园全部消失。直到改革开放后,村民有了自己的责任田、种植权,才又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桃树,复苏桃林。

节目组的同事当时讨论做一期桃花的节目,这是因为在离市区不远的一个乡镇种植着大面积的桃树,每年春天里新闻和文艺类节目都去拍摄桃花,制作播出。但这都是从风光记录的角度去做的,录一些桃花盛开和旅游观光者的镜头,回来加点音乐,配上解说,就播出去了。这固然也是节目,但他却无法反应桃花的历史和兴衰,反应一代代农民与桃树结下的深厚情感。怎么反应,应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反映?这成了我们争论的焦点。通过反复的讨论、探讨,我们一致认为:人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要想写好桃花这一题材,关键还得突出人,写好人,只有把人的命运和桃树的命运交织起来,穿插起来去写,才能把桃花写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两个人物——桃花和桃林,其实这两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们又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在豫东平原,生活在桃花盛开的地方。为此,我们为这两个主人翁设计了四个生活片段:1.桃花、桃林两个少年儿童在桃花盛开的时节相遇相识,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常在桃园里风头野马地奔跑,观赏桃花,捉小虫子,挖小土坑,攀上树杈唱儿歌,桃园里建立了纯洁深厚的友谊。2.桃树一年年生长,桃花一季季开放。桃花、桃林也由儿童成长为翩翩少年,成了中学校园里的学生,虽然不经常见面,但是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他们还会聚在桃园里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他们的感情在一步步加深,他们之间产生了相互倾慕相互吸引的爱情。3.文革中政府推行以粮为纲,砍掉桃树种庄稼,村里的桃树被大面积毁掉,而桃花、桃林的爱情也遭到挫折,这是因为桃林是定过娃娃亲的,桃花的父母拒绝女儿同桃林来往,至此,一桩浪漫美好的因缘化为了泡影。4.改革开放之后,农民享有了种植的自由权,开始在责任田里栽植桃树,复苏桃园,而我们的主人翁桃花桃林考上了大学,留在城里工作。他们虽然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珍惜当初的那段情感,偶有电话和书信来往。

有了文本,我们就开始选演员、选场地、选摄影师,然后把拍摄回来的素材进行剪辑、制作、配音、配乐、仅仅一周的时间,节目就播出去了。虽然花费的时间不多,成本很低,但是社会效果却相当不错。有观众说:《桃花缘》很有意思,耐人寻味,它像电影一样,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天真无邪,真诚相待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村老一辈农民重承诺、重名声的传统道德。尽管这种传统的道德不经意地断送了一桩美好的因缘。有媒体称:《桃花缘》所反映的虽然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但他却有一种凄美的感人肺腑、憾人魂魄的力量,就像历史名著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一样,他们的爱情失败了,但是爱情美好的过程却永远地留在了人间。《桃花缘》所反映的桃林、桃花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他们两人的故事,而是那个时代很多农村少年的故事,很多农村少年所共同拥有的情感经历。故事是悲情的,前景是美好的。你看,历经磨难的桃园又复苏了,桃花依旧笑春风;经历情感挫折的青年升华了,他们进了城有了很好的工作。

不仅是一些个人抒发情怀的小题材适合用电视散文来表现,一些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模范人物,同样可以借助电视散文的手法进行二度创作。

宁陵县石桥乡的刘花桥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金顶谢花酥梨生产村,这个村子种梨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以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梨树扩大面积,品种加以改造,梨树成了家家农民的摇钱树。已故的老支书,是种树、嫁接、改造梨树新品种的种树能手,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望。县里、市里、省里和中央的媒体曾经报道过他的事迹。但他们的报道都是通讯与记实,所有报道的差别只是在篇幅长短上说事,很难有新的创造和突破,观众也很难再找到新的看点。于是,我想到了电视散文,想用这一充满情感和韵味的文学样式反映老支书大力发展梨树的事迹。

于是,我们创作了电视散文《梨园春秋》。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根据情节的需要假设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支书的孙子,一个是现任的年轻支书,通过他们两人的对话,表现老支书为梨园的发展、梨树的繁荣、梨树的高产辛苦操劳的故事。这样老支书的形象不再是人们谈论话语中一个名字,不再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照片,不再是报道里出现的一个人物。我们在小男孩跟着爷爷栽树时看到了老支书,我们在小男孩跟着爷爷嫁接时看到了老支书,我们在小男孩跟着爷爷摘梨时看到了老支书,我们在小男孩跟着爷爷登上领奖台怀里抱着奖杯时看到了老支书,我们在刘花桥全体村民为老支书抬棺送殡时看到了老支书…..所有这一切,都在两个人充满怀念之情的对话中展现出来。片子播出之后,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刘花桥的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派代表到电视台表示感谢,并复制了录像带。

《桃花缘》、《梨园春秋》这两部片子的许多情节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我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饰和集中,并虚构了里面的相关人物。然而正是这些片子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的情感,感动了每一个观看过这些片子的观众。我想这些也是我们能够获得市级优秀电视散文奖项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