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为美集散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以大为美集散结合

秦传南

——浅谈小语教学

秦传南山东省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253000

从教十年来,我担任过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教学,语文是我的老本行,始终担任着语文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经验”不敢谈,现笔录如下,算是个探讨吧。

现在的教学是新课改下的教学,是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那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也就不能停留在以前的那种只注重字词学习、课文背诵,而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恰到好处地做好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比较而言,语文是基础之中的基础,与各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的需要,人的发展,使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记忆而轻能力培养的错误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提倡大语文观,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语文都有联系。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实践着,教育孩子就不能脱离生活这个大课堂。

在我的教学中,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是一个载体,一个获得更多知识的平台而已,是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点。比如说课文中有个比喻句,在学生掌握好这种修辞方法后,那咱就联系一下其他的修辞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修辞有一定的了解,以致于使学生在下一次见到比拟时,知道它也是修辞的一种。这样做最大的优点便是便于记忆和平时的使用。虽是一篇课文,但往往我会加入许多课外的知识,比如思想品德的教育、读书方法、写作,只要能联系,我便联系讲解。

在比如讲解《鲁本的秘密》时,我让学生联系《一束鲜花》、《妈妈的爱》等有关亲情的文章。我认为在这样的比较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将之称为“大”,大就是全方面的联系,就是旁征博引、集中处理的意思。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教学中就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的方面,而应全面地去了解,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得涉及。教学中就不能单凭一个方面,而应全面地去了解,听就得牵涉读,读就得牵涉写,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散”便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课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句子、哪怕是一个字也可以作为一个个散的点。我们在讲解这些点的基础上便可以相互联系,把“散”变为“大”。比如一个字,可以通过找形近字、同音字等等方式将这个点放在“大”的某一位置来讲解。以点带面,方能体现教学本色。教学忌单调,如果每天只抱着课本、教参不放,那么我们的教学将只是一些字词、课文的讲解,学生最终只不过是一架会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相悖的。我在教学中提倡大语文观,注重“大”,注重从整体上统领整个教学,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点处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怎么能学以致用。

“以大为美,集散结合”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增加我们的时间效益。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每天都是24小时,但同样时间的效益却不一样。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总抱怨时间不够,老师学习时间少,学生学习时间少。其实,我们现在的教学正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学生知识掌握不了,我们就给学生讲题,让他们写作业、做题,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还是拿语文教学来说,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多少,以及课外阅读的成效。我们的作业、试题只会让学生更没有时间去补充这方面的能力,他们只能记住一些单个的字词、课文,而不能达到语文这一学科基本的能力要求。

我在讲解课文时,课文只是课上的一部分,我注重的是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知识上。比如讲解《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了解桂林有关的知识,比如桂林地名、桂林其他的景点,以及其他地方的景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拓展与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也会使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得到培养,另外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集散结合,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能联系的,便联系,无论哪一方面,散的各个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脱离了点,“大”只不过是一句空话,集也无法做到。通过点带动面,最终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

我的课文的教学、试卷的讲解、作业的布置都体现了这一教学经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散”的地方我会给学生点出来,让他们去完成面上的东西,即“大”的方面。

我的这一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广大同仁能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