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穿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穿插

李兴民

四川营山县明德小学李兴民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十几年中,寓教于乐可谓老生常谈,也许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际上,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也可以另辟蹊径而殊途同归。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指出:“人的认知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七种智能。智能之间并非彼此孤立、毫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所以发展多元智能应该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的新措施。

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开阔视野,提高其想象能力,使单一性的语文教学向综合性的教学发展,使平面型向立体化教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采用多种形式,自然而巧妙地横向联系,注重音乐、美术、外语、数学、生物、化学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音乐、美术两方面的感悟诉诸笔端,以期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一、音乐触动灵魂

教师根据教材的不同体裁、内容,选择恰当的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气氛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音乐化虚为实

“旋律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音乐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语文教材中有些描写所表现的意境学生无法感知,仅凭教师讲述很难凑效。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形象地再现,依据课文内容,播放或清新的、或阴深的、或宏伟的旋律,这样,情景性的语言描写与相应的音乐形象相联系,转换为学生可感知的听觉想象,教起来也就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了。

如教《星星变奏曲》一课,仅凭书面文字的讲解,要学生去领会诗人想象中那个诗意的世界、夏夜般柔美的世界、春天般温馨的世界,显然很困难。教学中,在注重讲解的同时,我适时地播放《神奇的九寨》这段欢快优美的旋律,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将学生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亦真亦幻的世界里,把书中一些描绘景物的词语、脑中无法感知的画面,化为可用听觉感知的音响来替代。音响、乐音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学得认真,听得入神,使师生共同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享受的同时,也理解了诗人营造的意境,领悟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音乐营造氛围

给语文配乐是以音乐为辅助手段,利用音乐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一篇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在进行教学朗读时,我们如配以深沉哀悼的音乐,哀乐不仅强烈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表现了课文中描写的肃穆悲痛的具体环境和特定的氛围,使学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首都无数男女老少的送灵队伍中,一起站在长安街两旁,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配乐教学很好的烘托了课堂教学气氛,强化了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主题。

四、音乐升华主题

除借用音响之外,师生清唱也极富感染力,能有力地感知课文内容,升华文章主题。我在教学八年纪上册《芦花荡》时,根据第一节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唱几首革命歌曲,学生异常活跃,大胆演唱《地道战》、《洪湖赤卫队》、《我的祖国》等歌曲,这不仅调节了紧张的神经,丰富了课堂生活,而更为主要的是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保家卫国责无旁,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五、美术冲击视野

美术可以将人的精神、感觉、情感通过造型而对象化,它以具体的造型和丰富色彩强烈冲击人的视野,将难以言传的东西变得让别人能够理解。

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诗词进行“诗配画”,小组内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诗词意境,给诗词画上简笔画;擅长书法的同学则用书法艺术将诗词原文写在画上;擅长表达的同学就代表全组汇报这样创作的构想,最后老师小结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及创造力等方面。

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历来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他的诗时穿插美术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的妙处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就请学生合作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画,眼见着一轮红日,一条滔滔长河,一道笔直孤烟,一片辽阔的原野;听着有创意的构想讲解,深入浅出的表达,视觉艺术与文字语言相辅相成,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一种雄伟而苍凉的意境在脑海中油然而生。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而更深刻更牢固,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语表能力得到锻炼,自身才华得到发展;进而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学习散文、小说等作品时,为了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意境,也可组织“文配图”、“画配图”等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学科穿插,并非“泛语文”概念,而是在尊重语文文本及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语文教学”为根本,“学科穿插”为手段,寓教于乐,真正把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