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琴(江苏省太仓市港区医院215434)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份到2012年10月份之间在本院门诊治疗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而治疗组34例患者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而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两组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治疗组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比较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联合用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78-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成为目前临床医师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之间在本院内科门诊治疗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其中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社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的分两组,其中对照组有34例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36—74岁(平均年龄为56.5±5.6岁),病程时间为2—28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2.4±4.9年)。治疗组有34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年龄为57.4±6.2岁),病程时间为1.8—29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1.8±5.3年)。两组患者均无其他的疾病,基本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4例患者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具体的服用方法为:患者在治疗前的2周停用所有的降压药物,然后患者在每日早晨进行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和缬沙坦80mg,治疗时间2个月。对照组34例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具体的服用方法为:在治疗前的2周停用所有的降压药物,然后患者在每日早晨进行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若治疗2周无效,需增加剂量,每日10mg,治疗时间为2月。然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
本次的实验研究中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主要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测定方法进行测量患者的血压,其中疗效评价主要分为:⑴显效:患者的舒张压在治疗后下降值≥10mmHg,并且恢复正常水平或者是舒张压的下降值≥20mmHg;⑵有效:患者的舒张压在治疗后下降值<10mmHg,同时达到正常水平,或者是舒张压下降值为10—19mmHg之间;⑶无效:患者的治疗情况未达到以上的两种情况,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资料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的资料采取X²进行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均经过2个月的治疗,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两组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数据的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组别例数显效(n/%)有效(n/%)无效(n/%)总有效率(%)
对照组3413(38.2)16(47.1)5(14.7)85.3
治疗组3423(67.6)9(26.5)2(5.9)94.1
t13.031412.314712.011611.2454
P<0.05<0.05<0.05<0.05
2.2不良反应
通过两组的治疗分析,其中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头痛患者1例(2.9%),踝部轻度水肿患者2例(5.8%),皮疹的患者1例(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患者在继续服药治疗的5天后症状逐渐消失。治疗组出现头痛患者1例(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次试验研究主要采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治疗分析,发现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用药效果。单独用药一般达不到联合用药的协调作用,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除降压起效迅速之外,对脂质,血糖等代谢无明显影响,长期服用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同时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生来抗动脉粥样硬化,继而改善了血管的顺应性[1]。而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它对AT1有高度选择性,可竞争性拮抗而无任何激动作用。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对心肌收缩力及心率无明显影响,对正常血压无降压作用[2]。另外,通过两组的治疗分析,其中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以不同的机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处理,而且起到了协调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这种服药方式比较方便,服药依从性较好,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疗效,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红,王志同,顾士忠.全科医生药物手册.第2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