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伟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中学678200
摘要: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落实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和构成意义、思想政治课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要途径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语言个性化
一、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和构成意义
1.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个性化教学风格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理智型。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二是情感型。表现在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信赖,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幽默型。最大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四是技巧型。体现在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着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有雕琢的痕迹。五是自然型。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
2.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规律的研究,无形间在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间架起了一座高架桥;通过揭示优秀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与发展途径,对广大中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艺术的提高以及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启示,让教师深化对教学风格理论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特点,快速而正确地走上成功的教学之路。它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在自我经验累积的基础上,能够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扬长避短,创造出更适应现代中学教学理念的教学风格,加快教学风格创新的步伐;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思想政治课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要途径
1.培养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1)洞察力:培养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2)思辨力:培养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辨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3)反应力:培养教师的主导意识,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做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4)判断力:培养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对此类问题做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类指导,坚持分层施教。由于学生间生活经验、思维水平以及原有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学会尊重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教学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政治教学中通过多渠道正确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潜力,注重分类指导,为每类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的建议,坚持让每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培养教学艺术。展现个人教学风采的个性教学活动特征主要有:(1)严密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堂秩序的组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思维的调动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组织好课堂教学,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感染力、凝聚力。(2)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归根到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虽无定法,但要得法,教师应掌握其要领,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运用恰当,方法灵活多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局面。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年龄跨度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便达到在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处在积极主动的运作状态。(3)注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艺术。一个完整课件的制作,从内容选择到形式的创新,要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4)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培养教师课堂语言,应做到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即:讲课语言必须精练准确、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课语速、语调必须适度,当慢则慢、当快则快,恰到好处。
4.尊重、信任学生,善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个性化教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注个体,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因此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探究”活动等教学资源,实施由静态课堂向动态课堂转变,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为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提供拓展、延伸的平台。增强课堂调控艺术,注重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以达到师生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个性化的实践与思考.连云港师专学报,2001,(03)。
[2]赵静论教师教学个性化.教书育人,2006,(05)。
[3]《教育探索》.200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