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索神经阻滞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其高危因素。方法:10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试验对象,对其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患者诱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危因素后,再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进行神经阻滞预防和常规治疗,此项试验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进行。结果:观察组结痂时间(6.18±1.37)d、住院时间(8.75±1.39)d短于对照组,VAS评分(1.13±0.05)分少于对照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P<0.05),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结痂时间、发病起始的VAS评分、皮疹持续时间。结论:对于疼痛感严重、高龄、症状持续患者,需加强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通过神经阻滞的预防治疗,可获取满意预后效果。
【关键词】神经阻滞;预防;带状疱疹;神经痛;高危因素
带状疱疹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主要是因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随着研究深入[1],可发现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后遗性神经痛,目前诱发因素家都哦,包括合并症、皮损面积类型、急性期疼痛程度、初治时间、受累神经、发病诱因、性别等,一旦机体并发神经痛不仅可增加治疗费用和,还可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对此还需加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分析往期报道,可发现神经阻滞治疗效果明显,能够减轻机体不适感和疼痛感,预防神经痛的发生[2]。而本文进行了在探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高危因素后,运用了不同治疗方案,如下文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选择10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入选标准:(1)患者皮损为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沿神经分布,皮损为成簇水泡,不超过体表中线;(2)患者各项资料齐全,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观察组平均年龄(53.68±4.19)岁,平均病程(12.39±2.45)个月;性别: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对照组平均年龄(53.51±4.28)岁,平均病程(12.41±2.88)个月;性别: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进行危险因素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受累神经、发病诱因、发病季节、皮疹类型、皮损面积、皮疹持续时间、发疹间隔时间、急性期疼痛程度、前驱痛、抗病毒治疗疗程、初治时间、合并症、最高体温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1)局部外用辣椒碱软膏或利多卡因凝胶;(2)对于存在严重神经通患者,还需配合性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癫痫药;(3)疼痛的阶梯治疗;(4)营养神经治疗,运用神经生长因子18ug,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七天;(5)抗病毒治疗,本次选用更昔洛韦针:每日两次,每次静脉滴注250mg,连续治疗七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运用神经阻滞预防治疗,使用6ml生理盐水、7mg复方倍他米松针、0.5mg甲钴胺针、3ml左布比卡因针,根据皮疹和疼痛部位进行相应治疗,常用神经阻滞方式包括椎旁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皮神经阻滞。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VAS评分[3]、住院时间、结痂时间。
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Logistic回归高危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对比值差异时,需运用SPSS20.0软件,在差异具有意义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高龄、结痂时间、发病起始的VAS评分、皮疹持续时间是引起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危因素。如表1所示:
观察组结痂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少于对照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1: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Logistic回归高危因素
表2: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3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存在间断性或持续性的病理性神经慢性疼痛,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性[4]。总所周知,疾病的发生除了与人群种族、地域的影响有关,还与治疗方式、疾病恢复、发病机制、年龄存在一定相关性,分析本次结果,可发现高龄、结痂时间、发病起始的VAS评分、皮疹持续时间是引起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危因素,在确定患者诱发神经痛的主要因素后,还需重点预防和关注,以免得到最佳满意治疗效果[5]。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在于缩短皮损持续时间,缓解机体疼痛感和不适感,通过常规性的抗病毒、营养神经、镇痛等治疗,虽能够有效限制皮损的扩张,缓解各类症状,但整体效果不佳。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结痂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少于对照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神经阻滞治疗,更能够减少神经损伤,短暂阻断神经传导功能,降低神经痛发生率,缩短了结痂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而获取满意效果[6]。
总而言之,在确定带状疱疹患者高危因素后,需代入临床患者评估中,且加强神经阻滞的治疗,从而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率。
参考文献:
[1]高月,李彦平,张乐辉等.影响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6):454-457.
[2]张广建,梁哲龙,李仁淑等.背根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4):303-305.
[3]薛朝霞,郭述萍,杨保仲等.递进式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4,10(3):175-179.
[4]申海燕,袁燕,孙灿林等.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1):59-63.
[5]李端芳,唐伟伟.氦氖激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综合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研究[J].激光杂志,2014,43(11):138-139.
[6]霍岩松,马骏,卿恩明等.臭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5):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