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元(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黑龙江伊春152519)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044-02
【关键词】脊柱爆裂型骨折X线表现影像学检查比较
定义:胸腰椎爆裂骨折常发生于轴向直接的负荷合并前屈活动时。其特征性改变是骨折波及整个椎体,包括前方及后方皮质,并且骨质不同程度地后退入椎管。典型的爆裂骨折是高能创伤造成的,最常见于L1椎体。所有的椎体骨折50%发生在T11-L2椎体,这一节段是坚硬的胸椎转移到可屈曲的腰椎的应力转变区域。在椎体前方骨折的同时,有些大爆裂性骨折同时合并有后方椎板骨折。
损伤机理:爆裂型骨折的发生是由于脊柱遭受到的单纯轴向暴力超过椎骨的强度,椎间盘通过终板疝入椎体使椎体向四周迸裂。当有下降重力和距离因素参与时,垂直暴力即使不大也可产生爆裂型骨折和明显的椎管闭塞。但致伤暴力往往并非单纯轴向应力,常综合有屈伸、侧弯及旋转暴力。当前屈力的轴向分力较大时,也可致爆裂型骨折。此外,侧弯和旋转暴力也是不同类型爆裂骨折的致伤因素。因此,轴向压力或前屈力作为爆裂型骨折的主要致伤因素更为合理。另外,受伤瞬间体位、骨折部位、椎间盘状况和骨矿含量等对骨折的发生均有影响。椎间盘退变越严重,骨质疏松越明显,爆裂型骨折越少见越不典型,越易误诊为压缩骨折。而损伤时瞬间暴力的强度和多维性可同时造成骨性结构、椎间盘和韧带的损伤,这已被MRI及尸检病理所证实。
分类及其进展:爆裂型骨折简单分为稳定性(无后柱损伤)和不稳定性(合并后柱损伤)两型。Denis将爆裂型骨折分为五种类型,此分类是较公认的分类方法,如下:
A单纯轴向压力导致上下终板骨折,上下终板水平骨折片后移进入椎管。
B仅有上终板骨折并且椎体后上皮质后移(最常见)。
C下终板骨折。
D合并旋转移位。
E椎体一侧压缩明显。
X线平片:爆裂型骨折以胸腰段最常见,占脊柱骨折的40%。典型爆裂型骨折的X线表现有:椎体前后缘高度减少,椎体后缘变形、骨折且骨折块突入椎管,椎弓根间距增大和椎板纵向骨折。其中椎体后缘变形出现率最高,约占76%。椎体后缘线的不连续、断裂是诊断爆裂型骨折的可靠征象。椎后成角是否是爆裂型骨折的典型表现,尚有争议。X线片有侧方弯曲/移位或棘突距离增大意味着小关节面骨折—脱位。棘突间分离则意味着棘突间韧带的完全断裂。椎弓根间距增大时,暗示伴有椎弓根或椎板骨折。X线片诊断爆裂型骨折的特异性虽高,但敏感性较低,仅根据普通平片约25%的爆裂型骨折被误诊为单纯压缩骨折。为避免漏诊多水平间隔型爆裂型骨折,建议对病人整个脊柱摄片。X线片亦可评价损伤后脊柱的稳定性,不稳定的诊断标准为(1)椎体压缩2/3以上;(2)椎体滑脱;(3)脊柱成角;(4)创伤性椎管狭窄。
CT:Nykamp等1978年首次报道爆裂型骨折的CT表现。CT能发现椎体的爆裂骨折、纵形骨折及移位的骨折片,显示急性损伤时骨性椎管大小、形态及完整性;识别由移位骨折片引起的椎管变形及狭窄程度。
MRI:许多文献报导了MRI对外伤后脊髓损伤情况的诊断优势,称之为目前影像学评价神经功能损害的最佳的诊断技术。
鉴别诊断:CT很容易鉴别不典型爆裂型与单纯屈曲压缩型及骨折脱位型脊柱损伤。单纯屈曲压缩型骨折不累及椎体后壁,爆裂型骨折线通过椎体后壁;骨折脱位型有脱位,可见“双环征”,爆裂型骨折无上述改变。
影像学检查比较:X线平片是爆裂型骨折的基本诊断方法。但因影像重叠对骨折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CT对椎管内骨片与神经根、脊髓、硬膜和椎管空间观察有着显著优势,可作为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依据,同时为判断椎管受压原因和程度提供了可靠指标,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特殊的指导意义。但不能显示韧带损伤情况。椎体压缩、脱位程度及水平骨折线的显示需影像重建。MRI是脊髓创伤首选最佳方法。在显示脊柱序列、脱位、骨折片突向椎管压迫脊髓,以及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的相关性等到方面优于CT。了解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的价值也较X线平片、CT好。但MRI因病人急救及固定装置的存在和成像时间相对较长而不适于急性外伤的检查;同时,MRI对骨折线的显示及椎管内小骨片的查出亦不如CT。总之,三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点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