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探讨

蒋燕侯敏娜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第四人民医院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份到2016年5月份之间XX院500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和患者年龄、性别、心率和劳动强度的关系。结果:男性患者年龄和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呈现反比关系;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在患者心率<60次/min的阶段检出概率最高,患者心率增加发病率降低,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和患者不同的劳动强度有关,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常发生于青壮年劳动强度很高的男性身上,可能和患者神经张力的提升有关系。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临床意义;心电图变异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属于临床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电图正常变异的情况,其出现和临床中很多疾病都息息相关,临床中在主要将其和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互相鉴别[1]。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主要意义主要和很多类型的ST抬高心电图组合进行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2]。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搜集了2015年6月份到2016年5月份之间在XX院500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心电图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搜集了2015年6月份到2016年5月份之间实施了健康体检的5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00例,年龄在20岁~30岁的700例,年龄在30岁~40岁的1000例,40岁~50岁的700例,50岁~60岁的300例;女性2300例,年龄在20岁~30岁的670例,年龄在30岁~40岁的830例,40岁~50岁的450例,50岁~60岁的350例。

1.2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选择日本生产的光电9130P型心电图描记仪[3]作为常规检查工具,记录出患者十二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需要在床边进行下蹲运动,下蹲次数满20次之后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扫描。

1.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出现J波:患者的胸前导联或者二级、三级、avF导联的ST段从J点开始呈现出凹面向上抬高0.1~0.6mV的情况;相应的导联T波呈现高耸状态,患者双肢对称;以上的诊断变化是长时间不会改变的,但是过度运动或者过度换气的情况会导致ST段暂时回到基线上。本次患者运动的劳动强度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内部标准进行患者的分类,按照患者正常状态下的有氧活动情况将接受健康体检的患者的进行劳动强度划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地调查研究当中所有涉及的数据资料都使用SPSSl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使用t值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率来表示,使用卡方(χ2)进行检验,将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成P<0.05。

2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共检出23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0例,占比21.76%;女性患者70例,占比11.68%。男性患者的发病率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男性患者年龄和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呈现反比关系,详情见表1。

表1男性、女性早期复极综合征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状况

3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变异,其属于正常变异的范畴,过去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没有什么意义,重点是出现症状的时候和其他疾病进行对比和诊断,由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出多年不变的特点,患者运动之后的ST段会回归到原先的等电位线,调查显示,经过运动之后,ST下降低于基线,且年龄高于45岁且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时候,需要主义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的特点,需要及时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患者的疾病情况[4]。如果患者的ST段突然发生改变的话,患者可能出现了胸痛,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的临床表现、酶学变化和肌钙蛋白等指标的变幻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剑滨.5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分析[J].健康之路,2016,04:280-281.

[2]王秀琼,杨惠琼,宋其航,雷红.平板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意义[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01:112-114.

[3]薛松维.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十七讲早期复极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J].中国乡村医药,2012,04:87-89.

[4]张靓,王智泉.中老年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价值[J].安徽医药,2015,12:2371-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