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课间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浅谈大课间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杨军

杨军(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在大课间活动中贯彻实施德育教育,绝非一蹴而就,结合实践,我认为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要做到“贵在有意、妙在有法、重在有恒。”

1.德育渗透贵在“有意”

体育活动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①学习目的性教育。主要指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谈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关心集体、他人,树立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在集体中发展个性,施展聪明才智。③组织纪律性、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教育。主要指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④意志品质教育。主要指勇于进取、敢于竞争,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⑤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指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及生动活泼的思想作风和良好的社会品德。⑥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主要指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⑦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指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群体意识。⑧审美教育。主要指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⑨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预防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日益完美。

上述的内容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在大课间活动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要具备较好的德育意识,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德育素材,处处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德育渗透妙在“有法”

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德育不难,关键是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讲究渗透方法。换言之,德育渗透要结合实际,自然得体,不生搬硬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1结合体育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方式。

2.1.1宜“自然”,忌“生硬”;围绕活动目标的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传授体系。若单独加一个“德育”环节,则无疑破坏了活动的整体性,显得很生硬、欠自然。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切忌生搬硬套,找准活动内容与思想品质教育的结合点,将德育目标蕴含于活动之中,使德育任务不显水、不露水。

2.1.2宜“悟导”,忌“说教”;学校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不同于其它学科,以个别谈话等以语言方式来进行教育,它的教育方式是把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自然地统一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付绪实践;让“事实”来说话,让学生从中自己“悟导”,而不依赖“说教”,更不能“穿鞋戴帽”。

2.1.3宜“身教”,忌“空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严于律已,才能施教于学生,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以模范表率的作用。在大课间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教养是通过自己的示范、组织,以至于亲身参与学生的活动来展现的。因此,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文化修养、道德品养、工作态度等教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一种生动、直观、很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手段。

2.1.4宜“得当”,忌“牵强”;不同的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搭配得当的德育渗透侧重点,不要牵强附会,或者面面俱到。

2.2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途径。

参与体育活动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极为活跃。日常的心理特点都极为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有的稳健、有的急躁、有的胆小懦弱、有的勇敢顽强等等,都会不加掩饰的表现出来。活动过程中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鼓励优秀的、教育后进的,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2.2.1宜“结合”,忌“单一”;学生正确的思想、良好品质的形成,不能只靠大课间活动的30分钟来完成,还要课内外结合进行德育渗透,结合体育教学、体育竞赛,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爱国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为中华振兴而发奋学习。

2.2.2宜“直观”,忌“抽象”;进入学校学习后,教师的语言起了很大作用,但第一信号系统仍然占主要地位,教学中往往要靠直观的形象来建立条件反射。因此,教师示范要正确,语言要简短易懂、直观形象,采用多样化的点评方式,在集体游戏时,要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因学习的成功而激发锻炼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德育渗透重在有“恒”

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渗透,长抓不懈,使德育渗透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就渗透德育,不高兴时干脆拉倒。”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还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产生学习上的惰性。

总之,在大课间活动中,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活动之中,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素质,坚持健康第一,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