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205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72例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重症患者经针对性治疗结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后,病情好转,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满意度达到97.2%(70/72)。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或改善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问题,提高重症治疗效果,使患者自理及交流能力有所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心理护理
重症病人除了疾病本身或创伤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社会变化,其他还有许多因素如感觉输入不当及睡眠周期的改变都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社会变化。重症病人在诊疗过程中被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所包围,这些设备在拯救生命的同时,也为病人制造了致命的外界环境,病人24h被陌生的声音和不停的活动所围绕,由于病人正常的防御机制受限,所以对陌生人和仪器设备的担心会导致严重的应激反应[1]。从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护士应掌握有关的知识,认识到病人的需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现抽选我院收治的72例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重症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72例重症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39~63岁,平均年龄(52.3±3.2)岁。
2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2.1压力
压力(stree)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当压力引起疾病时,疾病本身也变成一个压力源[2]。当疾病严重到住入ICU时,ICU内的各种压力也混入了疾病的压力,其结果是病人面对了越来越多的心理与生理的压力。
2.1.1压力因素
(1)环境陌生;(2)丧失独立性;(3)与亲人分隔;(4)经济问题;(5)缺乏信息资料;(6)严重疾病的威胁;(7)用药的问题。
2.1.2护理措施
(1)减少有害的环境因素;(2)帮助患者适应周围环境;(3)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4)保持情绪平稳;(5)劝解、帮助患者与周围人群保持良好关系。
2.2焦虑
焦虑是对压力源的心理反应。焦虑因个人的感受而异,按个人的心理社会成长、教育、成熟度及生活经验而定。例如一种情况对某人某时会引起焦虑感,对其他人或在其他时间却不会;又如面对突发事件有些人会惊慌,而另外一些人却沉着冷静、坦然自如。焦虑会引起人体生理和情绪方面的症状,不利于疾病恢复。
2.2.1焦虑因素
(1)无助的威胁和失去自控感
这是ICU病人产生焦虑的常见原因。如侵入性操作(创伤性穿刺)会使病人感到忧虑而又无可奈何,有时病人会有一些防御反应,如拒绝、不合作,这些都会耗竭能量。
(2)被隔离的感觉
这是第二种使ICU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一个人处于陌生的社会群体比独处更易产生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是与他们融合,或是采取逃避态度,或是在情感上与他们保持距离。ICU的病人处于以上同样的情况,而且他们可用于减轻孤独感的适应机制会比常人减弱,甚至失去适应能力,若护士在工作中忽视病人的存在或忽视病人的感受,往往加重病人被隔离的感觉[3]。严重的疾病将病人与家人分隔,病人就会有与陌生人建立关系以及依赖陌生人的要求。
(3)病人的安全感受到威胁
所有进入ICU的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都会受到严重威胁,病人进入ICU最主要感到不安全因素是生命本身的疾病,以后就会考虑到住院时间的长短、恢复工作的需要、经济问题、家庭问题等。
2.2.2护理措施
(1)护士对操作进行解释、提供信息,这将会减轻病人继发性的焦虑;另外应保证病人的安全而不剥夺其拒绝的防卫反应,耐心等待以保护病人免受无防卫的威胁。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作一些小的选择以减轻病人认为环境中无自主感。如:愿意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静脉针打左手还是右手?床头抬高多少?现在就做深呼吸、咳嗽运动还是用了止痛剂以后?这些小小的选择可以增加病人自主的感觉,并有助于减轻失助而引起的焦虑。
(2)护士要多与病人交谈,以及向病人解释操作步骤,或适当地触摸病人,可减轻病人被隔离的感觉。
(3)病人的不安全感是持续性的,需要不断评估。
2.3依赖
重症病人常常出现行为幼稚和退化,他们像儿童一样渴望得到全面的关注,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这花去护士过多的时间及精力,尤其是当护士有更危重的病人需要护理时,觉得难以应付。这些病人恢复期长,其特征为过多地要求用止痛药及安定类药物。
2.3.1依赖因素
(1)对自己的自理能力信心不足;(2)重症患者大多认为依赖是病人角色应该得到的。
2.3.2护理措施
(1)护士首先评估病人的日常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对那些有依赖心理的病人要让其知道探视时间并告诉其下一次的探视时间,最好每一个病人都有一个钟,可促进自我控制的感觉。
(2)鼓励病人表述虚弱、无能、失助的感觉,护士可以帮助病人区别潜在的或现存的担忧,因为病人常常不明白自己身体所发生的病变以及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有时仅靠猜测而又常常曲解。他们的行为可以揭示其误解,护士应该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阐述所发生的事。
(3)对于那些不能用语言交流的病人,用轻柔、温热的触摸可以帮助病人减轻悲伤和忧虑感,使其受到鼓励,充分发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2.4失落反压
濒死者面临生命的失落,病人面临健康的失落,或肢体的失落,或自我概念的下降或生活方式的改变,所有的这些失落都包含着自尊下降感以及哀伤感。
2.4.1分期
哀伤是一个人从失落到恢复的过程,哀伤可分为四个时期:(1)震惊和不相信阶段;(2)认知阶段;(3)恢复阶段;(4)消除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各有其不同的行为特征,通过对病人行为的评估,了解失落反应的发展机制,以制定出护理措施支持病人恢复过程。
2.4.2护理措施
(1)对震惊和不相信阶段病人的护理原则是支持病人让其认识到真实情景,而非去除其否认的防御机制。护士通过仔细观察病人以掌握其实际病情。在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语音、语调、面部表情以及触摸,并耐心倾听病人的表述,用病人可以接受的方法慢慢解释真实病情,并表示理解接受病人此阶段的行为表现[4]。
(2)当病人知觉开始出现,护理措施是支持病人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允许病人、鼓励病人表达情绪。通过呼叫病人的姓名,讲明治疗过程,解释操作步骤,保护病人隐私,尊重病人等方式来增加病人自我价值的感觉。
(3)对于恢复期病人的护理也是支持病人的适应行为。如果病人能用语言表达担心或询问预后则需耐心倾听及鼓励,有条件可介绍已恢复的同类病人进行现身教育让其看到今后自己的角色改变[5]。
(4)在消除阶段,继续评估病人对哀伤的反应,洞察病人的内心世界,从病人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和暗示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尊重病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习惯,诚恳地与病人谈论病情,促进感情交流,给予心理支持。
3结果
72例重症患者经针对性治疗结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后,病情好转,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满意度达到97.2%(70/72)。
4讨论
对于重症的心理护理,首先要评估引起重症患者压力、焦虑等的因素,继而帮助患者减轻压力、焦虑,减少患者精力的消耗,促进患者生理和情感的平衡[6]。一旦护士判断出患者是处于哀伤的情况下,要注意护理措施原则,即认识病人失落的问题;促使病人表达出他的感觉;强调哀伤的反应是一种正常的过程;在整个哀伤的过程中给病人提供支持。
总之,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或改善患者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提高重症治疗效果,使患者自理及交流能力有所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学淼.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36).
[2]陈秋萍.心理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4):99-101.
[3]卢咏姣.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策略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5):66-67.
[4]李东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17,(15).
[5]王英,吴晋莉.分析重症医学科病患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2(12):264-265.
[6]徐敏.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药,201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