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谈
张开花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三小学737200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一文蕴含着沉甸甸的“思品味”: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百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像狐狸一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人。无疑地,这样的哲理和教育意义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因为自己的出身、家庭条件等因素而骄傲,而盛气凌人,而“狐假虎威”。
那么,如何从教材人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楔入点,引领学生从“狐假虎威”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呢?正式上课前,我先在其他班级试教,以下是试教临结束时的一些教学片断:
临下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了课文,大家知道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全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居然没敢吃狐狸。那你们喜欢不喜欢狐狸啊?能说出理由吗?
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借别的动物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而自己没有真本事。(常规思维)
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到处行骗干坏事。(常规思维)
生3: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了,专门骗小动物。(常规思维)
……
教学进行到这里,应该说孩子们的回答基本“顺风靠水靠岸”,符合课文的主旨。但是孩子们的回答太过单一、太过整齐,并非好事。如果全体学生都说“我不喜欢狐狸”,而教师只是在表扬,那么,课堂必将落个“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的尴尬下场。事实上,教学如果只是走到这一步,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显性层面。好的教学应该多一点个性解读,多一些创意解读,多一些多元解读,让教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增量”。作为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回答出现“一成不变”的情况时,使用“助产之术”,引领孩子们注意那些平平常常但蕴含着“生机”和“玄机”的地方,以此引发新的、不一样的、别样的对话。
我们仍然来还原一段教学情境:
师:你们真的这样讨厌狐狸吗?有没有喜欢狐狸的呀?放心大胆地说出来。比如,当我们遇到强大的敌人,能不能用一点点小计谋呢?
生: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其他同学都作惊异状:啊?)(求异思维)
教师:嗯,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生4:遇到强大的坏人时,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故事中的狐狸遇到老虎这样“狐假虎威”,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生5:是呀,如果我们从体力上打不过比我们强大的敌人,就可以采取智斗的办法。
生6:就是呀,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只能被老虎吃掉。
……
教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很有道理。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强大的坏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也应该像狐狸一样想办法,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却不能用自己的聪明去骗取食物等等。比如,你们还记得《狐狸与乌鸦》这一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教师:为什么?
生7:因为这只狐狸靠花言巧语骗取别的动物的食物。
生8:因为它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却专门欺骗乌鸦嘴里的食物,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所以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什么,要有一个底线。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保护自己的安全,但千万不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骗取食物,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至此,孩子们对《狐假虎威》的理解才算是走向纵深、变得开阔,既有常规思维的训练,也有求异思维的拓展。“无论我们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我们都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的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深、更合理、更清晰。”实践证明,以上环节中,正是教师“你们真的这样讨厌狐狸吗?有没有喜欢狐狸的呀?放心大胆地说出来”的追问,引发出新一轮对话,引领着孩子们发现新的更美的风景,向着求异思维的深处挺进。
十年前,特级教师李镇西就在反思:“我在课堂操作上,生怕自己的思想侵犯了学生的思想,因而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如何真正让二者水乳交融?这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李老师的话到现在仍不过时。就《狐假虎威》的教学而言,不能因为尊重孩子,不能因为“以学生为主体”,就一味地鼓励学生在诸如“我也喜欢狐狸”“他也喜欢狐狸”的圈子里反复“打转转”;相反,教师应该勇敢地按下“暂停键”,在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是“你可以喜欢狐狸,只要你有真实的理由。”“谁来给老师一个惊喜?”“我看看,谁的思维最新奇?”诸如此类的激励性语言,让“生生互动”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求异思维体现在课堂进一步的拓展上,也仍然渗透了这节课一贯的教学思想:“以学为中心”,“以生为本”。
师:每一个有思想的孩子,都有话对狐狸和老虎说。你想对谁说?
生1:我想对狐狸说:你真聪明,借老虎的威风保护了自己。
生2:我想对老虎说,老虎你被骗了,而且还是借你的威风欺骗了你自己,以后可得睁大眼睛。
生3:我想对老虎说:狐狸说它是老天爷派来的,难道你就相信了?不能太轻信呀!
生4:我想对狐狸说:你的聪明才智固然好,但是只能用来保护自己,而不能用来欺骗其他弱小的小动物。
……
因为有了之前的“不喜欢狐狸”和“喜欢狐狸”的正反讨论,所以最后的拓展也出现更多的声音,而这恰恰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孩子们不同的声音、多元理解和个性解读都被老师所听到、所尊重。可见,教师要把“文本中最独特、最有表现力、最有课程价值的语言放大,从言语作品中选择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进行有效拓展”,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9。
[2]林高明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