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蒋丽周晶李玉丽于金玲(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11-02
【关键词】糖尿病发生机制干预治疗
糖尿病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合并存在三种状态,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IGT诊断标准为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IFG/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1]。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95%以上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绝对危险比一般人群高3-10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明显增加,以IGT患者更为显著,其中部分患者已存在特征性血管改变[1],而且也更容易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血脂异常等),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的状态并综合强化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其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疾病。
1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IFG是肝脏胰岛素抵抗及基础状态时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共同作用的结果。IGT患者的肝脏胰岛素抵抗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优于IFG患者,但肌肉胰岛素抵抗及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不足较重,早期和晚期时相的胰岛B细胞功能都受损,而IFG/IGT联合存在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均降低,同时伴有B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
2糖尿病的筛查
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5kg/m2,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静坐的生活方式;1级或2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胰岛素抵抗或合并胰岛素抵抗情况的体征:黑棘皮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异常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生产超过4kg胎儿的妇女;高热量饮食及体力活动少者;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吸烟、嗜酒者;有过胰腺疾患或胆石症者,都应该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首选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治疗
3.1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包括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限制全脂、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酸摄入,适度的体重下降(总体重的5%-10%)和每周不少于150min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是最佳的干预方案。但要达到该目标并持续维持,首先要广泛开展糖尿病教育,其次还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组织措施及资源保证。对于极高危患者,应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使用药物干预。
3.2药物治疗尽管生活方式改善能够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步伐,但要想确实延缓或逆转病变,还需依靠药物治疗,尤其对于糖尿病高危患者,这包括同时存在IFG、IGT和/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以及高血糖不断恶化,存在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或有妊娠糖尿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患者。多项研究表明,腰围增加、SBP增加和胰岛素功能恶化,是IGR进展为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因此在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的同时,服用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及阿司匹林等,从血糖、血压、血脂、凝血状态等多方面进行干预,积极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帮助生活方式改变无效的患者积极纠正心血管危险因素。
3.2.1降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选择与其类型、患者体重、年龄及药物安全性有关。一般推荐最多的药物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的作用主要为降低空腹血糖及减轻体重,而阿卡波糖的优势在于降餐后血糖优于空腹血糖。对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的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证实其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并有保护B细胞的作用,很有希望成为糖尿病前期干预药物,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3]。
3.2.2降压治疗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高血压病,其共同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作用减弱而继发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缩血管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肾脏钠水潴留,加之血糖升高的患者体内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增加且大动脉弹性提早减退以及伴发的肾脏功能障碍等[3],导致糖尿病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前期患者已出现胰岛素抵抗及血管病变,因此为减少这些危险的不利影响,必须早期诊断高血压并及时治疗。建议血压控制目标为<140/80mmHg。
3.2.3调脂治疗糖尿病患者多存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异常,最常见的是由于VLDL升高导致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伴有低HDL-C血症,而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浓度和非糖尿病者相似。改善生活方式及加强运动、减轻体重。需降脂药物治疗,可以选用非诺贝特、胆酸螯合剂[4]。
3.2.4抗血小板治疗糖尿病的部分患者已存在特征性血管改变,多项研究分析显示服用阿司匹林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及脑梗死发生率,并进一步证实阿司匹林可对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获益[4]。因此糖尿病前期患者合并以下危险因素之一者应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杨文英.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4):4-8.
[2]王姮,杨永年.糖尿病现代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6.
[3]张翼飞,詹维伟,洪洁,等.糖耐量受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各代谢指标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23-26.
[4]周鹏,朱大龙,西琳·玉努斯,等.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3):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