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波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一中学250201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学习效果,是高中教职人员所需着重思考的教学问题。通过利用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重要性理解上和思维逻辑能力上加以着重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显著性推动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个性教育教学模式
数学自古就作为人类启蒙教育学科,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分割替代的角色。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学习模式也逐渐定型。因而如何开展高中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思维方式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过由于学生群体间个性化的差异,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思考点不尽相同,传统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养成速度较慢,结果较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角度出发,开展个性化培养教学正逐渐确立了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借由该教学模式的演进与推广,逐步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数学体系环境现状
从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虽说近些年我国正在逐步加大教育模式的改革。不论是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的创新频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从现在我国教育结果来说,结果却并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即便是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完成了创新,我们却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中仍旧处于被动地位,教职人员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差异所带来的学习进度差异。许多学生甚至迫于各种学习压力,放弃了学习的机会。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受我国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学生的成绩才是学习的第一位。为了能够考取更好的成绩,部分学生采用填鸭、题海的方式完成数学学科学习。这无异于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抵制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最终导致我国中尖端人才创新能力的不足。
二、个性化教育模式描述
1.个性化教育定义。所谓个性化教育,是指教职人员借由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兴趣爱好,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方向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所开展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在于,在个性化教育中,学生将不再是一个群体,每一名学生都会作为独立的存在。教职人员根据每一名学生素质能力的不同,开展分层次的授课教学,旨在为每一名学生成绩的进步和学习热情的奠定打好坚固的基础。
2.个性化教育特征。个性化教育的主体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扮演着学校教育及自我教育主体的角色,进行个性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每位学生都有着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唯有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够帮助学生约束自己,并提高个人学习品质。
个性化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较强。个性化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职人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不着眼于眼前的小利,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加深学习兴趣,开展更适合现阶段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无到有、从良到优的发展路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教育培育。
三、个性化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知识传播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差异,同时也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责任重大。授课期间,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应涉及到各方各面,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高中数学个性化教育开展过程
1.转变教职人员思想观点。教职人员是课堂的指挥者,也是引导者,因而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职人员的教学理念及专业素质将会决定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效。针对该现象,教职人员务必转变教学思想观点,清楚认知个性化教育的客观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解题热情。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对不了解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大胆地提问及质疑。另外,还要不断加深学生思索问题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从而保障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教学阶段,因为学生已经逐步开始接触外在社会,有了个人的独立生活圈子。学生的性情和自理能力也逐步开始建立,因而教职人员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数学教学,首先便是要拉近和学生间的关系,通过找到共同的爱好,使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之后才能够顺利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习惯,实现师生的良好沟通。这不仅能够为数学教学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茹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原因及其培育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6):62-66。
[2]李升志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个性教育探讨[J].学周刊,2016,(13):56-57。
[3]姚佳何薇金建龙核心价值观与个性发展相互融合性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5,(23):52-53。
[4]余智论高中数学教学中个性教育的培育[J].广东科技,2014,23,(10):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