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不同级别医院腹腔镜消毒灭菌方法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广东省不同级别医院腹腔镜消毒灭菌方法比较

杜合英1刘明华2张晋昕2通讯作者△黄贤丽1陈利芬1

杜合英1刘明华2张晋昕2通讯作者△黄贤丽1陈利芬1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州510080)

【摘要】目的:比较广东省医院腹腔镜消毒灭菌方法,为进一步规范其消毒灭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考察、问卷及电话调查方式,对广东省69所医院腹腔镜消毒灭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三级与二级医院间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低温灭菌、戊二醛浸泡灭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碱性强氧化剂低温灭菌及甲醛熏箱消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或因连台手术器械不够周转,仅有35所医院均达到灭菌要求。结论:除择期的第一台手术外,腹腔镜消毒灭菌存在一定问题,需加强管理。

【关键词】腹腔镜;消毒;灭菌;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175-01

1方法

1.1调查对象:按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布,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范围内共69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34所、二级医院35所作为调查对象。具体抽取方法:按城市GDP水平分好、中、差,区域按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地区,抽取经济好的地区三级医院15所,二级12所;经济中等的地区三级医院11所,二级11所;经济差的地区三级医院8所,二级12所。一级医院开展腔镜手术极少,未列入本次调查范围。

1.2调查方法:在开展正式调查前,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于2009年4-5月份进行正式调查,由2名专业技术人员对69所医院手术室护士长或腔镜从业负责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与询问为主,结合电话访谈,填写《腹腔镜消毒灭菌管理情况调查表》。

1.3统计分析:问卷资料回收后,录入EpiData3.1建立数据库,所有统计分析的运算部分采用SPSS17.0实现。不同率之间的比较用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择期手术腹腔镜器械、镜头消毒灭菌结果:69所医院择期的第一台手术,器械均能采取效果确切的灭菌方法,如采用环氧乙烷(EO)、过氧化氢(H2O2)等离子低温灭菌或戊二醛浸泡灭菌,但两级别医院选择不同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碱性强氧化剂低温灭菌或甲醛熏箱消毒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1%的医院镜头采用戊二醛浸泡30~60min,两级别医院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急诊或周转不足时腹腔镜器械、镜头消毒的灭菌方法:由于急诊或因连台手术器械不够周转,对《规范》的执行力度不容乐观,仅有35所医院达到灭菌要求,如采取H2O2、碱性灭菌剂等低温或高压蒸汽灭菌。33所采取高水平消毒(浸泡2%戊二醛30~60min);1所医院采用甲醛自然熏箱消毒60min,均未符合《规范》要求,见表2。

3讨论

择期手术常用不同灭菌方法的比较:

本调查中,由于医院重视程度与经济投入以及操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不同,76.5%三级医院采用EO、H2O2等离子、碱性强氧化性灭菌剂等低温灭菌法,而82.9%二级医院采用2%戊二醛浸泡10h和高压蒸汽灭菌。

(1)低温灭菌:在本研究机构,对每月2件EO灭菌后物品进行生物监测,10年内共240件,均为无菌生长。EO穿透性强,损伤小,灭菌效果确切,但灭菌周期长(需12~16h),不能解决连台或急诊手术器械的灭菌。H2O2等离子低温灭菌程序时间约1h,被认为是腔镜器械灭菌的发展方向,且灭菌后器械极少有化学残留物[1]。但由于H2O2等离子灭菌设备及灭菌剂的消耗品价格昂贵,其推广使用受到限制。本调查中,只有12所医院使用,有些医院即使配备了H2O2等离子灭菌设备,也未能每台器械采用此方法灭菌。甲醛消毒灭菌受环境温度与湿度影响较大,必须有良好的甲醛定量加入和气化装置,不可用自然挥发法[2]。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加强医护人员的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

(2)压力蒸气灭菌:压力蒸气灭菌是目前医学领域中使用最广泛、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种灭菌方法,由于腹腔镜价格昂贵,结构比较复杂,多由金属、合成纤维、玻璃橡胶等制成,所以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高温高压灭菌。一些国产的腹腔镜器械耐高温高压较差,对器械本身的损害比较大,会缩短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桂娣,黄灵香,周素芬,等.过氧化氢等离子设备用于妇科腔镜器械灭菌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81

[2]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8,159

[3]BondWW.Overviewofinfectioncontrolproblems:principlesin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J].GastrointestEndoscClinNAm,2009,10(6):19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