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再就业培训方法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社区居民再就业培训方法解析

史东梅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下板城街道办事处河北承德067400

摘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下社区就业作为当前我国社区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全新就业形式获得了人们的重视,为了做好社区居民就业工作,应该对其做好培训工作,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社区居民;就业培训;方法

引言

对于社区就业来说,主要就是将社区服务和扩大就业进行结合,将社区阵地作为主要的依托和中心,逐步向社会要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以及服务的相关活动过程。一般来说,社区就业的主要实体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以及相关的就业服务机构投资创办的就业机构,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如家政服务、城市管理服务以及临时性的劳务等;第二种是社区中的下岗职工以及相关的失业人员自己组织起来的工艺作坊等组织;第三种是社区失业人员以及下岗职工合伙或者是个人创办的、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个体组织和小企业。

1、社区居民就业培训的意义

今后一个时期,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就业也面临重大转型。从宏观上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仍严重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是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微观层面显露出来,比如:工资增长缓慢甚至被拖欠,超长加班比较普遍,劳动条件恶劣,就业歧视时有发生,社会保障仍不充分,劳动素质仍处中低水平,劳动纠纷增加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企业岗位流失与劳动者就业不稳定相互交织等等,都说明就业矛盾的焦点越来越多地聚焦在就业质量上。因此,实现就业的转型,不仅要千方百计开发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且要花大力气推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具体讲,就业质量主要是对广大劳动者来讲的,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更多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通道;二是不断提高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三是更好的权益保障及和谐的劳动关系;四是更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五是安全健康的劳动条件和可靠的社会保障。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亿万劳动者美好的愿望,使自己和子女获得一份更好的、更稳定的工作是每一个劳动者最大的期盼。从长远看,这是在就业转型过程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体现;从当前看,这也是从解决现实中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入手,进一步推进就业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即以满足劳动者更高的就业质量的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面对全球就业竞争,在国家层面,必须在提升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型产业和创造更多中高端职业岗位上下功夫,才能在就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2、社区居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第一,社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层次不齐。对于社区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其是社区工作尤其是劳动保障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社区中的待岗人员或者是其他的就业困难户提供岗位介绍以及就业咨询等服务。就当前我国社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说,不管是在专业化还是在职业化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低水平,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层次不齐。另外,当前很多社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的很多人员都是属于兼职性质,这些工作人员自身有本职工作,这就使得这些工作人员没有或者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专心从事社区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也就无法有效保障社区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第二,社区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缺少创新。目前很多社区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所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简单的职业岗位介绍的方式,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所做的工作依旧停留在等待社区待岗人员前来咨询的层面,仅仅是通过举办相应的招聘会或者是发布、张贴相应的岗位信息告示。就算是有社区待岗人员前来咨询,面对问题,这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也很难甚至是无法进行准确的回复,继而使得社区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第三,社区居民对就业指导工作缺少正确的认识。尽管目前我国很多社区都已经积极开展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社区居民对这一指导工作理解不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觉得社区就业指导工作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找工作只有靠自己和朋友,要不是在媒体上进行寻找就是靠朋友走后门找关系,同时,这些求职者往往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突出的技术能力,对收入和待遇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在自主创业方面缺乏认识,同时对当前就业的状况漠不关心,不积极、不主动地参与社区就业指导机构组织的技能培训。

3、社区居民就业培训的方法分析

3.1、强化服务意识,实行分类培训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失业人员实行分类培训。对于年轻的失业人员,可以偏重提高学历的培训。对于年龄稍大者,文化水平、技能相对较低的失业者,可以实施难度技术稍低、较为实用、见效快这方面的培训。针对就业困难者,首先要给予耐心的职业指导,然后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

3.2、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化

再就业培训机构不能处于孤立的状态,政府应建立一个信息网络,里面涵盖各行各业的对劳动力的供需信息以及培训内容项目等,逐步地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完善再就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实现优质化的培训,提高再就业率。

3.3、保证培训可操作性

在明确培训内容的时候,应该要参考多方面的意见。社区居民、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培训机构,这几大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培训内容上的意见也就有差异,而就业培训的主要服务主体就是社区居民,因此社区居民必须要参与到培训内容的安排中。社区居民在接受培训之后,需要进入到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对市场需求有足够的了解,因此用人单位参与到制定中可以有效增强决策的可行性。改变原有的单一决策方式,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创建一个综合性强的决策体系。

丰富培训方式。在决定培训方法之前,必须要充分调查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年纪等,不能采用单一的培训方式,采用的培训方法应当要丰富多彩,采用“订单式”方法培训。除此以外,可以使用网课的形式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这样社区居民可以在家中学习,大大减少了培训成本。因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就业没有太多的了解,这就应当要使其了解到就业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就业。所以,在培训中应当要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培训效果,调动更多居民参与培训。

3.4、整合资源,健全社区再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第一,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功能。行业组织要承担起规划、指导、监督本行业职工培训的责任,制定行业内培训有关规范和制度,根据行业发展新趋势,更新陈旧的职业标准,开发新兴产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资格认证标准。

第二,发挥大中院校培训服务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赋予大中院校承担培训的办学职能。从国外经验看,成年人、从业人员在大中院校接受正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获得国家资格框架中相应的资历证书,可为重新择业就业提供助益。当前,面对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大中院校要依托研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职工教育师资。同时,还可以开展培训第三方评估服务。大中院校、科研机构可借鉴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的测评方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研发测评工具,帮助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素养评估,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和开发企业培训需求。对于企业内训和购买的培训服务,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的方式诊断培训质量和成效,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和政策依据。

3.5、加强在职培训,培养终身培训的观念

“过去,一个工人只需要一种技能就可以保证其工作10-20年,甚至终生不丢。今天,工人们将不得不进行终生培训和再培训。”国际劳工局一项新的报告说,再培训和终生学习是新型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目标。在21世纪,职业培训是每个人一生中的行动工具。经过再就业培训后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更要树立“终身培训”的观念,自己虽然再就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其掌握的技能会逐渐贬值,因此,要想不再次失业,就得在工作期间,加强在职培训力度,增强其专业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再业培训机构是社区居民实再就业的主要推动力,面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规范整个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把培训同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目的明确、思想统一,为更多的社区居民提供再就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闫中梅.微信平台在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6):451-455.

[2]石丹淅,赖德胜,李宏兵.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14,31(03):31-36.

[3]燕晓飞,赵鑫全.培训迁移、人力资本提升与非正规劳动力就业[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43-49+159.

[4]杨锦秀,吴春汶,朱玉蓉.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0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