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威(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163311)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266-02
卵巢是人体内较小的器官,却是肿瘤的好发部位。除原发性肿瘤外,由其他器官转移来者亦不罕见。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卵巢肿瘤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单一型或混合型、一侧或双侧、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20%~25%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有家族史。卵巢癌的发病还可能与高胆固醇饮食、内分泌因素有关,此为卵巢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近40年来,卵巢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2~3倍,并有逐渐上升趋势,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卵巢位于盆腔内,无法直接窥视,而且早期无症状,又缺乏完善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方法,一旦发现恶性肿瘤,往往已属晚期。
1护理评估
1.1病史
早期病史无特殊,通常于妇科检查中发现盆腔肿块而就医。注意收集与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及局部体征初步判断是否为卵巢肿瘤,有无并发症,并对良、恶性作出评估。
1.2身心状况
体积小的卵巢肿瘤不易早期诊断,尤其肥胖者或妇科检查时腹部不放松的病人很难发现。被确定为卵巢肿块者,在定期追踪检查过程中应重视肿块生长速度、质地、伴随出现的腹胀、膀胱直肠等压迫症状,以及营养消耗、食欲下降等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当出现并发症时,将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时期。对病人及其家属是一个艰难而又恐惧的时段,护理对象迫切需要相关信息支持,并渴望尽早得到确切的诊断结果。病人得知自己患有可能致死的疾病,该病的治疗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育状态及既往生活方式,从而产生极大压力,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应对这些压力,使病人乐观对待现实。
1.3诊断检查
诊断困难时,通常须借助以下常用的方法:
1.3.1妇科检查随着卵巢肿瘤增大,通过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通常发现阴道穹隆部饱满,可触及瘤体下部,子宫体位于肿瘤的侧方或前后方。同时评估卵巢肿块的质地、大小、单侧或双侧、活动度,肿瘤与子宫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初步判断有无恶性可能。
1.3.2B超检查可测知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性质,从而对肿块来源作出定位;并能鉴别卵巢肿瘤、腹水和结核性包裹性积液。临床诊断符合率>90%,但直径<1~2cm的实性肿瘤不易测出。
1.3.3腹腔镜可直视肿物的大体情况,必要时在可疑部位进行多点活检。
1.3.4细胞学检查在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找癌细胞,有助于进一步确定Ⅰ期患者的临床分期及选择治疗方案。
2护理措施
2.1提供支持,协助病人应对压力为病人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和环境。评估病人焦虑的程度以及应对压力的技巧,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情,解答病人的提问。安排访问已康复的病友,分享感受,增强治愈信心。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护理活动,以维持其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增进家庭成员间互动作用。
2.2协助病人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将经历的手术经过、可能施行的各种检查,取得主动配合。协助医师完成各种诊断性检查。如须放腹水者,备好腹腔穿刺用物,协助医师完成操作过程。在放腹水过程中,严密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腹水性质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放腹水速度宜缓慢,且一次放腹水3000ml左右,不宜过多,放后用腹带包扎腹部,以免腹压骤降,发生虚脱,若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师。使病人理解手术是卵巢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解除病人对手术的种种顾虑。按腹部手术护理内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包括与病理科联系快速切片组织学检查事项,以助术中识别肿瘤的性质,确定手术范围。术前准备还应包括应付必要时扩大手术范围的需要。巨大肿瘤患者,须准备沙袋加压腹部,以防腹压骤然下降出现休克。须化疗、放疗者,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活动。
2.3做好随访工作卵巢非赘生性肿瘤直径<5cm者,应定期(3~6个月)接受复查,并详细记录。手术后病人根据病理报告结果,良性者术后1个月常规复查;恶性肿瘤常辅以化疗,但尚无统一化疗方案,多按组织类型制订不同化疗方案,疗程多少因个案情况而异,晚期病例须用药10~12个疗程。护士应督促、协助病人克服实际困难,努力完成治疗计划,以提高疗效。卵巢癌易复发,须长期进行随访和监测。随访时间:术后1年内,每月1次;术后第2年,每3个月1次;术后第3年,每6个月1次;3年以上者,每年1次。
2.4加强预防保健意识大力宣传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加强高蛋白、富含维生素A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高危女性宜预防性口服避孕药。3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高危人群不论年龄大小最好每半年接受一次检查,以排除卵巢肿瘤,如能配合辅助检查方法将提高阳性检出率。卵巢实性肿瘤或肿瘤直径>5cm者,应及时手术切除。盆腔肿块诊断不清或治疗无效者,宜及早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凡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胃肠癌等患者,术后随访中应定期接受妇科检查。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2005.
[2]周吕菊,陶新陆,丁娟.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