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通1王乐2杜金杰3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北京101149;2.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3.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26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稳定组(14例)和不稳定组(12例),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结果稳定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在临床中我们应该重视.【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25-01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临床中正确的判断该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1].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形成可以作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显著特征,并且可以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26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26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稳定组(14例)和不稳定组(12例).不稳定组1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9.67±5.12)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5±1.5)个月.稳定组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3,17±7.45)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4.5±1.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分别检查两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颅外段,仔细观察其内-中膜的厚度、血管壁、血管内径等具体情况.如果内-中膜的厚度对于1.2mm确定为斑块形成,具体依据超声诊断的特点可以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
1.2.1.1稳定性斑块表面光滑,内膜较为完整,内部有强回声或者均匀中等回声,主要包括纤维斑和硬斑.1.2.1.2不稳定性斑块表面不光滑,内膜不完整,内部显现回声不均匀或者低到无回声,主要包括软斑、溃疡斑.1.2.2生化指标检测[2]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集早晨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凝血酶法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1.3统计学分析所有记录数据全部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稳定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表1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不稳定组对比?P<0.05.3讨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官腔狭窄,从而引起脑血管流量降低,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据相关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脱落,从而造成栓塞.或者由于不稳定性斑块在短期内迅速扩增,从未增加官腔的阻塞[3].所以,子啊临床中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3.1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相关性C-反应蛋白是一种敏感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标记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炎症反应,从而斑块发生破裂或者不稳定,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C-反应蛋白会沉积在动脉鼻内,从而C-反应蛋白与脂蛋白会发生结合,从而通过经典途径激活机体系统,产生大量的攻击复合物,进步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引起血管痉挛或者不稳定斑块的脱落,进一步加重官腔狭窄,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由此可见,在组织发生损伤后,C-反应蛋白的浓度会显著升高.
本文以上研究显示,不稳定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3.2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相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在血管内膜上沉积早于脂质,并且是构成血栓的物质成分,会刺激血管中膜平滑肌的细胞增生.从而增加了平滑肌细胞内胆固醇堆积,进一步抑制了平滑肌细胞内NO合成酶的生成,导致内皮细胞抗凝、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促进了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也相对升高,从而形成血栓.由此,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增加了血管栓塞的危险性,故可以作为脑梗死可能的主要反映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会增加粥样斑块破裂的危险性,破坏斑块的稳定性.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血浆纤维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C-反应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在临床预防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病方面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王晶,耿清,刘永泉,等.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6(9):850-853.[2]钱怡宁,张茁,勇强,等.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0(6):34-36.[3]许媛媛,冯敏,朱方方,等.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5):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