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造建筑中的东方建筑内涵——以海龙囤遗址谢家坝管理用房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浅析改造建筑中的东方建筑内涵——以海龙囤遗址谢家坝管理用房改造为例

刘艺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摘要:本文选取贵州北部海龙屯遗址改造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在改造建筑中的发展与旧貌的保留处理等相关问题,项目将废弃的用房改造成具有使用价值的游客中心,并将东方建筑风貌与新环境相融合,将元素与理念结合,使原本废弃的建筑重焕生机。

关键词:东方建筑,改造,发展

一、建筑概况

建筑位于贵州北部,为海龙屯遗址。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其行政区划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双龙组。从五代到明,杨氏土司在这里构筑关隘城堡,建造宫殿园林。统御着黔北的土地与人口。海龙屯于十七世纪的一场大围剿中消亡,现今作为贵州著名风景区。此处建筑为海龙屯遗址中的谢家坝管理用房,层数为三层,原为旅游建设用房,由于长期荒废,现经由中国建筑设计院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设计为集文物展示、游客服务及办公为一体的临时展示中心,也是作为一个进入遗址的入口,将古与今结合起来,给游客更加真切的体验。

二、建筑特色

2.1建筑材质的选用

新项目在原有建筑的外部罩上了层层叠叠的竹子,以“竹墙”来掩盖原有建筑的本身立方体形态,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消隐”的状态。项目的竹墙与周边生长出来的翠竹形成一体,使整个建筑形态像新生的竹笋,自然生长在群山之间。

竹的选择源于贵州赤水丰富的竹材资源且竹生长极快,是极为生态的建材。经过烘干和防腐处理的竹材通过金属扣件均匀挂于钢结构骨架之上。竹墙包裹建筑表皮且蔓延入场地,由高至低层层叠叠如茧包裹坚硬建筑体量,呈现柔软自然边界。而竹子也是能体现东方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性建材,在中国古代的造园技术中,竹子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竹子在防护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古代,竹子作为房屋与城郭外围的防护罩,起到了很好的屏障作用。古人用竹子制作出各种篱笆围栏,以此区分内外,保护自宅与城池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贼防盗的作用。而在美观方面,竹子也作为净化空气,修身养性的植物,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2.2建筑功能的变化

在功能方面,由于项目原本是作为管理用房建造,并且长期废弃无人使用,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将其打造成集游览参观与文物展示于一体的游客中心,使废旧用房重新利用,并且将其作为进入海龙屯遗址的一个入口,用竹墙建造一条曲折迂回的小路进入场地,让历史与现代融合。

停车场与入口庭院由竹子围合而成,游客随着竹墙的引导缓缓步入内部,入口大厅采取了通高的形式,在功能上整合了建筑的服务功能,游客所需的一切事务性的需求都可以在此处办理。建筑内部设有一部楼梯,在中央则是一个高悬的实体盒子,游客通过楼梯进入二层的博物馆,感受海龙屯的历史遗迹。建筑的三层作为茶室使用,并设有观景平台,游客可以在云山雾绕之中品茶读史,感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建筑将原有的功能进行了重组与改变,新的游客中心充分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并且在形式上与原有景观相适应,使其自然的生长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部分形式,又用东方传统的设计风格将其全面改造,将古与今很好的融为一体建筑一层主要是游客接待部分,寄存与办公会议为一体,在一层的区域内,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手续,也可观赏庭院之内的优美景色。

建筑二层主要部分则是展厅,在二层游客可以充分的了解海龙屯旧时的风貌,与从古至今的变迁,完整的展览流线可以使游客更好地融入其中。建筑的三层主要是展厅与茶室,游客在观看展览之余,能够更好的放松身心。露台可供人们闲聊谈天,也可独自远眺山林,在云雾中回忆历史。

三、小结

海龙屯游客中心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游客中心,它将东方建筑的元素与内涵保存了下来,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选择更加现代的外立面形式,而是将中国传统的“竹”文化注入改造建筑之中,利用曲径通幽、虚实结合的手法,保留了东方建筑的特征,在材料的选用上因地制宜,并没有采用过于花哨鲜艳的建材,老竹与新竹颜色的对比在某种含义上也能体现出历史与现代的交替,历史会逝去,但绝不会被遗忘,在新的时间新的地点,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这是海龙屯谢家坝管理用房改造带给人们更深层的一个启示。

而在改造策略上,设计者并没有采用“重建”、“拆除”、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趋向于柔和的、“消隐”的方式,打破原有的建筑立面与形状,运用新的手法将原建筑隐藏,使其层次分明,由高至低的坐落在场地内部,犹如生长一般。而在竹墙的间隙之中,游人或许能依稀见到旧时建筑的原貌,这种手法与空间组织中的渗透手法有相似之处,渗透可以看做是一种空间渐进式的转化,并不是把两个相邻的空间完全的隔断,而是使其两者相互贯通,隔而不断,透而不敞,增添了空间上的层次感。

海龙屯遗址谢家坝管理用房改造可以看作是蕴含了东方建筑元素与内涵的案例,在今后的此类设计里可以从中学习到历史与更新的融合及改造。

参考文献

[1]东方的遗产[M].东方出版社,(美)威尔•杜兰(WillDurant)著,2003

[2]把文化精髓留住[N].李晶.中国建设报.2014-09-22(004)

[3]再看东方建筑形式中精神内涵的变化[J].罗璇现代装饰(理论2012-09-15

[4]东方建筑明珠——卓克基土司官寨黄禹康[J].上海房地200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