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贵州普安561503)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使全国的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普及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但在此期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偏科学生例子屡见不鲜,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无法完成教学的交流与互动,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汉语言课上,我们有着深刻的体会。针对这点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和面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注入教育改革的新鲜血液,使我们的母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汉语言教学在一种新的理念上得以进一步的升华,从而提高汉语言的教学水平呢?我认为教学的环境和气氛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一般说来,语言环境造就语言水平。在我们当代汉语言教育环境中很大一部分语言教学是思想的丧失,个性的缺位,教育结构的古板,语言的贫乏,尤其在我们贵州及偏远的地方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变革,激发自己去主动创新,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在语言训练中,要为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性情,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精神,引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铺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比如说,在我们的西部地区,由于在语言表达上受到方言音的影响,在学校,师生们都要求说普通话,而一旦走出校门后,又是满口的方言。这样的语言环境就导致了外面人们常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贵州人说普通话”的定论,最关键的是导致一代代西部人的语言偏差越来越大。我觉得这就是语言学习环境的问题,譬如说把一个黑皮肤的美国孩子从小带到中国来生活,他长大后一定汉语说的很棒,而英语就不一定说的好了。而把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孩子放到法国去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关键的还是环境这个问题。在当前的西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要求孩子们在学校说汉语,用汉语,学会语言的运用与积累,在私下形成语言小环境,或定期举行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训练,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启发,得到熏陶。
汉语言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整个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环境而外,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把语言气氛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在语言环境中注入新鲜血液—气氛,才能真正发挥语言学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特殊功效。我们知道一个教学道理叫“万变不离其宗”也许造成我们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根源就是从小的语言基础教育缺乏语言氛围的问题。比如,只会读、背,不会写。不会写就等于不会识字,不会识字当然就看不懂其它学科的题目,当然就不能理解。这就是从小学习语言的气氛残缺所致,就这样日积月累,到了中学时期就自然出现了偏科、厌学等坏的学习习惯。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从小就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气氛,让其乐在每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中,甚至乐写好一个单一的字词中,当然这是与我们的老师烘托气氛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再则,语文课堂应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场所。无论春华、秋实,夏日的云影还是冬天的树木,无论晨曦、暮霭,正午灿烂的阳光还是潇潇不绝的夜雨,都可以加予不同的相关片断进行气氛的烘托,不管是大至星汉日月,惊雷狂飙,小至花蕊蜂须,冰雪的结晶,古老如绝塞长城,石鼓篆鼎,短暂如晓月秋露,飘风流莺,都可以在这里聆听到被吟咏讴歌让人迷醉的氛围。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空间的气氛就有多浓。
当然,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挥洒自由心灵的天地。但也不能缺少老师在其空间的精心布置,它更需要学习者心灵的交织和自由参与,更关键的是它与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是不可分割的。同时,铺设语言的环境,打造气氛的空间也应该是每一位语言学科老师的教学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