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D05
摘要:社会分层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特征。这种复杂性对执政党建设是一种挑战。在应对国内外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社会分层党建挑战
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开始实行一套全新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些重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社会组织的分化和弱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工人阶级做为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其内涵及自身特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日益增多,脑力、技术、管理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加;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下岗职工。工人阶级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先进性不断发展,特别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其技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其做为工人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其次,农民阶级的分化最为显著。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急剧下降。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农业劳动者中出现了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人和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居住务工,脱离农民阶级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又不同于工人阶级,这类人群的数量在不断扩大。
再次,中国知识分子在总体上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前提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群体,如专业型知识分子,公务员型知识分子,自由职业型知识分子,个体户型知识分子等。知识分子的地位明显提高,收入稳步上涨,数量迅速增加。
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孕育和催化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日益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柱,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执政党的挑战
(一)对党的阶级基础的挑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不断地涌现,与此相适应是我们传统的执政基础即工农群众成为弱势群体。在我国,一提到弱势群体,人们就会想到农民、下岗工人,这些处于利失阶层地位的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尽管有着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但对执政党而言,执政基础流失成为最大的隐患。因此不断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这既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拓了许多崭新的领域,提高的更高的要求,使党的基层组织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由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态度和对生活的理解,使社会价值和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不仅如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各种思潮相互冲突和碰撞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合乎理性的目光评价政治现实。人们的价值取向正朝着个性化、现实化转变。这种思想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影响,客观上使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受到削弱,使得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阶层结构变化带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要求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继承历史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
(三)对党的统一战线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使党的统一战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问题,对解决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统一及和同盟者之间的团结合作与协调这一统一战线根本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工人阶级内部的结构变化日益复杂,使得工人阶级实现自身团结的问题凸显出来,保证工人阶级在国家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其内部之间的凝聚力实现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成为巩固和发展党统一战线的当务之急;农民阶级大规模分化使得工农联盟的巩固面临新问题,如何制定政策解决农民阶级的实际难题和问题,使工农联盟在新的阶层分化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发簪,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当务之急;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及迅速扩大,使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新的利益关系与矛盾冲突,化对抗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使工农联盟真正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合作联盟,成为党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一大问题。
(四)对党政治整合能力的挑战
阶层结构的变化,使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地位受到削弱,传统阶层与新兴阶层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掌握社会资源较多的新兴阶层,借助转型时期的制度变迁迅速聚集了大量财产,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受益者。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不断边缘化的传统阶层则沦为了改革代价的主要承担者,面对不平等的分配方式和积蓄着一种被剥夺意义上的离心情绪。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优势群体担心利益的调整或不规则流动迟早会危及自身的利益安全,他们便会不断要求更多的政治参与权利;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弱势人群则担忧社会、经济距离会越拉越大,他们也积极要求在政治决策中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如果政治参与渠道不健全,沟通渠道不通畅,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要求,就有可能寻求制度外的利益表达,将对党的执政基础形成冲击。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革,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整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否容纳不同的社会阶层,能否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能否满足不同利益团体的需求,能否缓和社会冲突并消解不安定因素,这些都是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路径选择
一、必须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不断增强党的基础。实际上,我们党正是在坚持党的性质,增强党的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坚持“一个不动摇”,就是坚持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不能动摇。同时也应该把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是一个着眼于党的执政大局,有利于党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决策。
二、适应阶层结构变化,丰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加重,加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化导致价值取向多样化,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背景下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使党所倡导的政治价值理念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能力,扩大其包容性、渗透性,增强其底蕴内涵。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如不及时跟进,就难以为经济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我们必须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高度,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先行组建、逐步提高、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和改进对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认真做好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注重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相结合扩大覆盖面与增强凝聚力相结合,使党的工作及时有效地覆盖到城乡各个领域,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四、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当前我们党在社会整合方面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以社会公正为准绳进行整合,使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的成果。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权利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二是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保证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的直接参与方式,加快党内民主建设的步伐,增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参与和监督,保证党员权利得到落实和正常行使。三是加强思想理论宣传,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为此,必须适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2、段若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实《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经济研究1998
5、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