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摘要】校园暴力频发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更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本文通过对影响青少年暴力倾向产生的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为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暴力原因分析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054-01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受伤的青少年造成无法弥补的身心伤害,也严重影响了其他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安全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小觑的问题。
二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
1.社会方面
社会对于个人各方面成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响。近年来,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对暴力镜头的过分渲染,文学作品中对暴力的崇拜,还有网络中暴力信息和其他负面信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的增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长期受到各种暴力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在遇到挫折尤其是人际关系的矛盾时,选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甚至有些青少年崇拜“黑帮”,对暴力世界充满了向往。
2.学校原因
虽然学校的教育制度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初、高中教育还是以“升学率”为中心,片面地追求智育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智教育和法律教育。一些学校教学机制落后,对于道德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流于形式,甚至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部分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无法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得到疏解,而采用暴力手段进行发泄。初、高中是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学校片面要求智育方面的发展,成绩好则一切都好的想法会使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部分差生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通过其他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其他学生的重视。另外,法律知识的缺乏也是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下实施暴力行为,或者在实施暴力行为后没有意识到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3.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暴力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那些有着暴力倾向的青少年,大部分的家庭环境并不理想。若成长在暴力家庭,容易让青少年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若成长在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部分爱的缺失容易让青少年形成自卑、无助的心理。还有一些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予取予求,容易让孩子形成过分自我、骄横跋扈的性格。这些与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有着直接的联系。
4.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体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矛盾使青少年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时而幼稚时而成熟。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价值观还未成熟,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还不明确,思想单纯的青少年也容易受到不良他人或负面信息的影响,不分是非,迷失人生方向。
三校园暴力的干预措施
1.完善心理干预机制
学校要大力完善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机制,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程,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关注,并由专业的心理教师予以辅导,帮助青少年恢复到健康心理状态。另外,可以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2.加强法制教育
在法制教育方面,重点在于增强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切实将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落到实处。要将法制课作为宣传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更要在课余时间开展多方面的法制教育活动,真正做到让法制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督
一个家庭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来感化他们,切忌使用家庭暴力,一打了之,更不能溺爱、护短,一味地纵容其犯错,要创造遵纪守法的家庭环境。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随时了解青少年的内心想法,对其不正确的思想及时进行引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4.社会责任
要净化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对于社会不正之风要予以打击,相关媒体要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好榜样,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校园暴力问题作为当下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还学校一片宁静的天空,还国家和民族一个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海荣.初中生暴力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227~229
[2]陈雨亭.校园暴力若干问题思考[J].警官文苑,2007(02):35~37
[3]于同治.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防治措施[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06):31~32
[4]夏娟萍.中职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成因与心理疏导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8(3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