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使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使用

杨忠毅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江苏金坛213200)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97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051-0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在水溶液中稳定性好、作用强的抗生素,碱性可增强其抗菌作用;本类药物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药物。氨基糖苷类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范围大、强而持久。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进而限制其在临床广泛使用[1]。近年来,由于国内抗生素滥用严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大增加,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具有两方面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1)该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故低浓度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有抑菌作用,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2)该药对肾脏及听神经的损害,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范围逐年减少。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1.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索主要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依据其来源分类有:①天然来源类。如从培养滤液中提取链霉菌属中的链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②小单孢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的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③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和卡那霉索B等。

1.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理作用

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还能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由于氨基糖苷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而且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但是经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的特殊转运机制,将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滤过后在血浆中超过组织间液的水平,主要表现在①抑制核蛋白体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选择性与细菌核蛋白体亚基上的靶蛋向结合,使mRNA在翻译时出现错误,导致异常无功能蛋自质的形成;②阻止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③使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加。

2.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

2.1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成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多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

2.2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①前庭功能失调,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②耳蜗神经损害,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索>妥布霉索。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

2.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类似箭毒样作用,阻滞神经肌肉传导,表现为心肌抑制,肌肉松弛,血压下降,有引起呼吸骤停、突然死亡的危险,特别对于肾功能不全、血钙低下或原患有重症肌无力者。氨基糖苷类对神经肌肉阻断作用: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2.4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自细胞减少。

2.5过敏性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具有过敏反应物质,尤其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常导致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的病例发生[2]。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应用

3.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烧伤、创伤及骨关节感染等。其应用依据有: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其药效浓度高低与剂量成正相关;②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敏感,杀菌力强;③具有初次接触效应和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苷类抗生素,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3.2人们一直努力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希望在取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动学参数来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避免由于血药浓度升高到危险浓度而导致患者的耳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是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耳、肾器官内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的,它在肾皮质中的浓度是血浓度的10~50倍,肾功能正常时,该类药物的半衰期为2~3h。当血中浓度下降时,内耳淋巴液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半衰期可达12h。所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给药间隔,由每日2次改成目前推荐的每日1次给药;并且监测患者的体内血药浓度,这种给药方案可大大减少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耳毒性机理研究认为,即使使用正常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幼儿的耳蜗仍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其程度重于成年人,并随幼儿年龄下降和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停药后,在相当长时间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损害继续存在。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按正规剂量与疗程给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应密切注意其耳毒性损害的潜在危险,使用时应进行听觉电生理检测。

3.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导致一些细菌生活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外溢,引起细菌的死亡。药物相互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合用时,青霉素使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氨基糖苷类药易透过细胞壁进入菌体靶位而发挥抗菌作用,两者获得协同作用。但两者联用时不宜在同一注射器混合或者同时注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与利尿剂联用,不仅会加重对耳的损伤,引起耳鸣、耳聋等症状,可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可使两者药物作用加强。但随着药物作用的增强,药物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之间合用对耳及肾脏的毒性会成线性增加,因而不宜合用

4.小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较强的抗菌活性仍将成为临床重要的抗感染药物。虽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着耳毒性、肾毒性的弱点,但毕竟其毒性明确,是可以预防的,其治疗作用占主导地位。只要合理应用,准确把握药物特性,就可以将毒性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李安冰.合理用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02-206.

[2]张咏梅.氧基糖苷类抗生索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