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3
/ 2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王宇宁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锦州121007

摘要:随着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粮食出口量/额不断下滑,而进口量/额则不断攀升,已由21世纪初的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变为了当前的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本文对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粮食贸易;现状;问题;

1目前中国粮食贸易的现状和矛盾

中国粮食贸易的产品种类主要有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从进口结构看,大豆是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粮食品种,其次是玉米、小麦和稻米,中国粮食目前贸易状况出现:“高进口、高成本”。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增强高效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我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食消费大国。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年丰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我国粮食领域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为玉米、稻谷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明显,大豆产需缺口逐年扩大,高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由于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这些现代生产要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

2我国粮食贸易的现状与粮食贸易的地理格局关系研究

有的学者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粮食贸易的影响因素。王新华、周聪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粮食整体视角来看,还是从粮食分品种视角来看,当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当我国粮食出口量增加时,国内粮食价格下降,说明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调控机制并没有起到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的作用。刘晓娟研究得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必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东北地区粮食贸易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下,我国东北地区的粮食贸易面临国内国际诸多制约因素。石雨婷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粮食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各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格局。任晓娜、孙东升通过建立粮食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得出中国气温升高是降低我国粮食贸易量的主要原因。减少了我国粮食进口的原因是气候专家们所提出的一定范围内气温的升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结果表明,跟中国有粮食贸易的国家的碳排量对中国粮食贸易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杜朝正通过GIS和DSSAT模型来模拟1980年至2007年我国的逐年水稻产量,研究发现,长江流域南部稻作区和长江流域北部稻作区是我国水稻产量最重要的两个区。结合对中国水稻产量时空格局变化的分析,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我国水稻产量保持稳定并促进增长。。杨春运用GIS系统、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研究分析小麦、稻谷和玉米的生产地理格局、历史变迁与空间集聚状况,分阶段、分层次归纳其特点,并分析现有粮食生产地理格局所存在的问题。

3促进中国主要粮食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措施

3.1政府层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有效结合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合理运用关税、退税等政策调节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结构,防止国内粮食市场因供求不均衡出现价格大幅波动,以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其次,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蓝箱”、“绿箱”政策,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以增强粮食出口竞争力。第三,要规范粮食进出口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国际市场规则且内外统一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控制等标准体系,以确保进出口、内销粮食产品安全。第四,要适当通过外交政策拓宽中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多元化粮食贸易伙伴,鼓励粮食产业内贸易,降低对主要粮食进口国的单方面依赖,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

3.2产业层面

产业层面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一是粮食加工产业集群。要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合理布局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加工企业、粮农、粮食流通企业、粮食批发市场主体等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有效发挥粮食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切实带动集群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夯实粮食贸易的基础。二是粮食产业合作组织。在一定财政支持下,粮食产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及时将新技术、市场需求、优惠政策、产品标准等信息传递给粮农,指导粮农进行生产,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组织粮农联合创牌,或进行联合购买、加工、销售,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粮食“小生产、大需求”难题,也能让粮农分享部分粮食流通和加工环节利润,稳定国内粮食流通。

3.3企业层面

粮食加工企业和粮农首先要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培育,通过改良或引进,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专业的机械设备、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绿色生产,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减少原材料浪费,提高粮食加工产品质量,提升出口粮食产品附加值。第二,粮食加工企业及粮农要增强品牌意识,既要有效保护已有品牌,也要根据各自特色努力创建粮食产品、企业或区域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在政府或产业组织的指导下,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信息,学习国内外粮食质量安全标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生产加工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产品,降低粮食贸易风险。

总结

在积极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履行中国入世承诺的前提下,如何在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农业资源效率的同时,带动中国农业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成为中国应对贸易自由化冲击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孙宝民.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适度规模及合理结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

[2]郑少华.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J].世界农业,2011(4).

[3]赵子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