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CT指导下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CT指导下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何乃泉

何乃泉

(东莞市谢岗医院广东东莞523590)

【摘要】目的应用CT指导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分析其有效性。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需要静脉溶栓患者100例,经CT确诊脑梗后。分为CT确诊后0~3h组及3~6h组,并记录每组溶栓前后的治疗有效、痊愈、mRS0~1分、mRS1~2分、Barthel指数≥95、血管再通、死亡、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数,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CT确诊后0~3h组患者行rt-PA溶栓治疗结果:治疗有效41人,痊愈15人,mRS0~1分23人,mRS1~2分25人,Barthel指数≥9520人,血管再通者19人,死亡3人,症状性脑出血6人。CT确诊后3~6h组患者rt-PA溶栓治疗结果:治疗有效30人,痊愈5人mRS0~1分12人,mRS1~2分13人,Barthel指数≥959人,血管再通者9人,死亡7人,症状性脑出血8人。结论CT指导下0~3h溶栓与3~6h溶栓相比,患者从中获益更多。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rt-PA;CT

【中图分类号】R33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16-02

急性脑梗死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据美国统计资料显示,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导致患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每年近75万脑梗患者中,就有15万的患者因脑梗塞急性发作而死亡。目前临床上急性脑梗死常见的治疗方法有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链激酶溶栓治疗,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降纤扩容神经保护等措施[1]。其中t-PA作为第二代溶栓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临床效果也得到多方证实。其治疗急性脑梗患者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脑梗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自从溶栓药物t-PA应用以来,关于其应用时间窗问题,人们的意见仍未统一。多数观点认为,rt-PA在3小时内应用能使患者从中获益最大。尽管随着其延迟的应用,患者从抗栓治疗中获益明显减少,但有研究表明在4~5小时,甚至6小时内患者仍能从中获益[2]。因此,本研究拟在CT指导下,对继往溶栓患者溶栓时间点选择作一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的患者,研究rt-PA溶栓时间的选择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梗,CT除外出血,3~6小时可接受服用研究性药物的;(3)首次或既往脑梗未遗留后遗症(mRS≤2分);(4)NIHSSI>4分。排除标准:未获患者同意并签署治疗方案同意书、合并脑出血、脑肿廇以及NIHSS>25分的患者。符合标准的共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介于46~85岁,平均(64.31±28)岁。临床并发高血压者26例,并发高脂血症者44例,并发糖尿病者28例,并发心房颤动者25例。通过随机数据表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0~3小时(≥0小时且<3小时)溶栓组和3~6小时(≥3小时且≤6)溶栓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理想体重、种族伴发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急性脑梗患者基础情况

12方法:首先,对两组患者原发病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如取合适体位(头部抬高15~30°)、保持气道通畅、吸氧(有意识障碍、血氧下降,或PO2<60mmHg、PCO2>50mmHg)、抗感染、控制血糖(<78mmol/L)、控制血压(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时应降压,幅度:15%以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脑神经保护等治疗。之后观察在CT确诊下不同时间点t-PA溶栓治疗效果。t-PA使用剂量为09mg/kg,10%剂量静推,其余90%加入葡萄糖液中,于60分钟内滴完[1]。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的评定: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病和脑卒中研究所的所创的NINDS试验,治疗有效:完全改善或NIHSS减少≥4分。根据ECASSIII试验,痊愈:NIHSS为0或1分或NIHSS减少≥8分。临床结局良好:mRS0~1分;预后良好:Barthel指数t>95分。临床上将脑出血引起的NIHSS增加≥4分定义为症状性脑出血。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处理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0~3h溶栓组与3~6h溶栓组,治疗前与治疗后CT结果比较:0~3h溶栓组,患者病灶缩小例数为41例,3~6h溶栓组,患者病灶缩小倒数为30例,具体见表2。两组间比较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0~3h溶栓组与3~6h溶栓组治疗前后CT结果(n)

3讨论

目前脑血栓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其中溶栓时间的选择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点。CT作为一种诊断脑梗的常用方法,在临床溶栓时机的选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如今CT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当然在其它临床治疗工作中也被广泛应用,如CT引导下抽脓、CT引导下介入治疗等。脑梗在CT中常可见缺血梗死半暗带系,这有助临床医生了解病灶情况,对分析患者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状态有一定帮助,因此借助CT可提高脑梗患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4]。脑梗死的早期CT影像学表征为:①缺失或不清的颅脑岛带灰白质界;②缩小或消的失皮质脑沟或脑池;③边界不清或密度降低的豆状核;④存在致密影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因此CT有助于脑梗早期的诊断,从而有助于溶栓时间点的确定。一旦时间点确定,如无禁忌症,溶栓治疗可使患者获益。临床上常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来溶栓。

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是一不容忽视的重点,一般脑梗死在3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效果最好,而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发达国家主要借助MRI来指导静脉溶栓治疗,但MRI检查费用高、消耗时间长限制了它在我国的应用。本研究发现在CT确诊为急性脑梗后,3h内溶栓与3~6h溶栓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无论在致死率还是在致残率方面有着重要的区别。3h内溶栓患者治疗有效、痊愈率及mRS0-1、mRS0-2、Barthel指数≥95患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也显示上升,然而总体死亡率却显著降低。

既往研究认为,在3~45h间溶栓对症状性脑出血的患者发病3h内行溶栓治疗效果最佳,而超出这个时间窗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然相对较差,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影响很大。综上可知,CT指导下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WardlawJM,MurrayV,BergeE,etal.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foracuteischaemicstroke:anupdated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TheLancet,2012

[3]FiehlerJ,RowleyHA.BrainIschemia:CTandMRITechniquesinAcuteStroke[J].DiseasesoftheBrain,Head&Neck,Spine2012:37-44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