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审美与想象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以诗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审美与想象能力

刘效威

邳州市宿羊山镇徐楼小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与想象能力的宝贵资源与依托。不管何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编选了一定数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教师要珍视这一资源,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入一片美的天地,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提升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教学策略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美的表达与载体。古今中外,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无数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姿多彩、浩如烟海的美丽诗篇。它们是培养学生审美与想象能力的宝贵资源与依托。不管何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编选了一定数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教师要珍视这一资源,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入一片美的天地,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提升审美素养。

一、通过如痴如醉、如坐春风的“低吟浅唱”,培养学生传达美、欣赏美的能力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它的出现让教材更有了灵秀之气。像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长城和运河》《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爱你啊,中国》等诗歌,人教版部编教材中的《听听,秋的声音》、语文S版教材中的《小草之歌》等,读起来都是那么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诗歌资源的作用,培养学生感悟美、传达美、欣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阅读课堂上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读好诗歌,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含英咀华、低吟浅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读得如痴如醉、如坐春风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美好的意境中,沉浸其中,忘却自我。

关于诗歌的诵读,首先要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即基本上要遵循“初读感知→再读感悟→细读品味→诵读欣赏”这样一个“学路”,引领学生拾级而上、披文入情,层层深入地领悟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之美,传达出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与思想上的启迪。

二、通过由读到写、由欣赏到表达的“华丽转身”,培养学生歌颂美、创造美的能力

诗歌,让童言至真至善;诗歌,让童年放飞梦想。诗歌作品读得多了,欣赏得多了,学生心中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也会产生“我也会写诗”的自信。此时,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为学生创设平台,指导他们用自己稚嫩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来抒发内心的情怀,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1.搞好诗歌创作指导及评价、推介工作,传授创作之道,激发创作热情

人教版教材中《听听,秋的声音》,在“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写接着几句”的要求。苏教版教材中《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后面的第4道练习设置了“仿照这首诗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的任务。其实,这是一个鲜明的导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学习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这一层面,还要落实到“写”。从读与写的关系来看:读,是写的铺垫与蓄势;写,是读的延伸与拓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读得多了,学生就会产生表达愿望;有了表达愿望,学生就会去自主阅读诗歌,探究写作技巧。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好诗歌的基础上,尝试开展诗歌的创作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诗歌创作,可以从仿写句子起步,循序渐进地迈向全篇的仿写。不仅仿形式、仿辞格,还要仿内容、仿主旨。比如,诵读了《听听,秋的声音》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写《听听,春的声音》或是《听听,冬的声音》;学习了《长江之歌》,可以仿创《教师之歌》、《母亲之歌》,等等。当然,诗歌中比喻、拟人、反复、对偶、首尾照应等修辞与写法都可以有意识地借鉴使用。

诗歌创作还要贯彻多元化评价的思想,让师生或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三八妇女节”安排学生写一首小诗读给妈妈听,再让妈妈提提修改建议或在班级里举办一次以歌颂母亲为主题的诗歌诵读会。这样就增强了诗歌创作的读者意识,也将评价渗透其中。当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单位编辑诗歌报并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或将优秀诗歌推介给报社,以求得发表机会。实践证明,诗歌创作能够引领学生迈开创新步履,培养表达能力与创新意识,实现由“阅读者”到“创作者”的华丽转身。

2.抓住比赛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拥抱成功助力喝彩

关于诵读优秀诗文,《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诗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尤其是部编教材的编写,加大了古诗文的阅读量。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会组织开展一些诗歌竞赛活动,给中小学生搭建一个抒发情感、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抓住比赛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拥抱成功助力喝彩。比如,在由江苏省省委、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等部门共同举办的“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评比活动中,笔者辅导卓金瑶同学创作的《时光》一诗获得了优秀奖。全诗内容如下:“时光,/我怎么抓不住你呢?/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时光,/你可曾停留?/我的童年,/就这样被你悄悄裹走。/拖着爷爷的腿,/搂着爷爷的腰,/薅着爷爷的胡须……/多么顽皮的孩子啊!/我,/一下子长大了。/没了牙齿却总还咧嘴傻笑的爷爷,/去了远方,/再也找不到。/时光,/这可是你开的一个玩笑?/我可不愿跟你玩穿越的游戏,/带我穿越回去,/可好?”这首诗好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首先好在它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诗歌借助“我”和“爷爷”两个意象的行为,将抽象的时光刻画得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可触可摸,有形有态;其次,抒发了小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和怀念,那个质疑、那般无奈、那种感叹、那番期盼……全都融化在了美妙的字里行间。这首诗的获奖给了小作者莫大的鼓励,为小作者鼓起了创作的热情与自信的风帆。

小学生的思想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天生拥有崇真、向善、求美的心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教师要从小将诗歌这颗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下,并施之以充足的阳光、雨露,使之萌芽、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一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