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研究

宋欢

安徽肥东农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新型金融模式,其兴起和发展会对货币政策传导及其调控产生深刻影响,理论上突出表现为对货币需求结构、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实践中还可能催生新型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使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复杂化,并增添不确定性。据此,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货币政策参照指标、货币市场建设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中介目标

1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冲击,突出表现为:金融创新快,交易成本低,金融脱媒。这会改变金融市场结构,影响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导致货币政策路径发生改变,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因此,我们重点从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效率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

1.1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金融创新,会改变传统的货币需求动机,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结构。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金融产品及工具创新层出不穷,在提高金融产品流动性、盈利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公众的货币需求结构产生了影响。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投机需求三种,其中: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投机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通常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现负相关关系,通常容易受到市场利率、投资预期、机会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产品的收益得到提高,交易便利性得到改善,交易效率也大幅提高,这会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改变公众的货币需求结构,例如刺激部分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向投机性货币需求转变。

1.2互联网金融引发的产品同质化,会加快金融产品间的转换,影响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产生的很多金融产品都具有较强的货币流动性。根据费雪方程,货币流通速度与价格、商品交易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货币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也即在社会总商品名义价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减少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印证了互联网金融会减少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加快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例如:网上支付、基于电商平台的中小额支付等金融创新,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货币流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使支付方式更趋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公众货币需求的作用。

1.3互联网金融导致的货币层次模糊化,会提高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信贷、保险、股权、债券之间的相互转化越来越便利,传统意义的货币层次区分越来越模糊,直接导致M1比M0更加活跃,支票比现金的周转还要快捷。因此,互联网虚拟货币、比特币等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对传统的通货产生明显的替代,表现在货币创造机制上,即为通货存款比率下降,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增加。例如:近年来存款类机构和非存款类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趋于模糊化,非存款类机构的资源配置能力加强,金融脱媒现象更加严重,商业银行存款尤其是中小客户存款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实施构成了不小冲击。

2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现实挑战

互联网金融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律定位不清晰,第三方存款制度缺失,内控制度不健全。而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风险又主要表现在第三方支付和P2P网络借贷这两种模式上,并且对传统货币政策乃至金融业都形成了现实挑战。

2.1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产生了重大冲击,从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影响。例如:很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已经绕道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介入了信贷、支付结算等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领域,加速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不仅如此,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放开及民营银行牌照的放开,未来很多民营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会陆续进入金融业,通过获取民营银行牌照、开设网络银行等形式开展金融业务及创新,未来激烈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竞争将成为一种常态,货币政策的传导和金融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这种发展现状及趋势。

2.2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趋势,货币政策调控必须考虑这种金融业态的转型和调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整个金融业的影响是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传统意义上关于银行、证券、保险等的经营分类和分业监管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和普及下,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不仅如此,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以及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混业经营和综合经营也是为了互联网行业和金融业深度融合的基本趋势,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实体经营模式形成一定冲击,而网络金融平台则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

2.3互联网金融将加强金融产业的专业分工,有可能催生新型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内部的专业分工更加明确和细致,针对或关注某一细分金融市场、某一具体地域以及某一特定客户群的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多,与此相对应的专业金融机构和专门业务模式也越来越多。这些新型的经营业态极大地推动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整合,如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借助大数据可以为中小企业或个人创业提供贷款,而这些领域正是传统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型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因此,未来货币政策的结构调节功能,可以发挥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传导路径的作用。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完善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

3.1进一步审视和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应量层次和界限趋于模糊,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测算越来越困难,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由货币供应量向其他更合理的指标转变。例如,互联网金融创造了许多具有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等,这些金融工具实际上已经对传统的货币供应量M2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替代。因此,未来在广义流动性的范畴框架内有必要考虑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深度推进,未来可以考虑寻求更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如利率、通货膨胀利率等。

3.2进一步审视和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通过拉长信用链条和证券化对信用创造形成了极大的乘数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对传统意义的货币政策调控构成了挑战。例如:在互联网金融催生的这些新型信用创造机制下,存款准备金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应受到一定减弱,扩大了实际的货币乘数;信贷额度控制因主要作用于传统的银行体系,对互联网金融体系下的信用创造机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减弱;更有甚者,互联网金融体系下的这种信用创造机制与传统信用创造机制的结构性差异,还可能刺激银行存款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体系,加剧金融脱媒现象。正因如此,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将会由目前的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例如利率等。

3.3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货币政策参照指标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很多新业态和传统的金融发展存在不少差异,也表现出很多的异质性特征,可以作为反映信用创造特征和金融市场波动性的重要参考指标。例如:互联网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整体上是受到传统信贷体系的成本和收益指标制约的,对该体系下的信用创造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自然有助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对资金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反映,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参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调控应特别强调公众预期的引导,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借助金融主体的行为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

3.4进一步促进和加强货币市场建设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切要求货币当局尽快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机制和制度安排,既有助于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也可以疏通货币政策的相关传导渠道。传统金融机构也应在加强内部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出台新的措施,不仅要追求收益最大化,还应加强风险控制。特别指出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对利率市场的进程和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在已经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健全相应的市场机制,重点增强互联网金融对利率的反映能力,进而强化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高速发展,但与其发展速度相背离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仅存在监管不全面等问题,还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模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研究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信用,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使得货币政策效应的随机性和内生性增加,进而削弱政策实施的可控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邹新月,罗亚南,高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4-89.

[3]朱世香,荣晨.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研究.中国物价,2015(6):13-15.

[4]张文庆,李明选,孟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第三方支付视域.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8-104.

作者简介:

宋欢身份证号码:34012319900609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