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石艳方田文军

石艳方田文军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自1999年开始的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今年已有10多年历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让各高校的后勤部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实际运行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行政后勤模式的延续、产权不清晰、用人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路径依赖等理论,试图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做出新的解释,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博弈分析;路径依赖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依赖效应分析

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自我增强机制越多,制度路径依赖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改革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总是有风险的,保守的决策者往往会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路径。但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制度及其变迁的路径总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

制度变迁的路径是可以创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下,通过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它以政府为主体,推动力强大,制度出台时间短,运行平稳。缺陷是低效率,制度破坏性大,社会震荡较强,风险高,而且可能忽视个性和差异,容易导致抵触情绪。这种观点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进入较长的停滞时期,而政府和高校却能够容忍这个时期的长久存在。关于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存在着正反馈机制,当它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其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依赖,其他潜在的、可能更优的制度很难取代它。沿着既有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博弈分析

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而对社会游戏能做出全面而充分的理解,莫过于现代博弈理论,其中“纳什均衡”是该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可以说,博弈的一个主要宗旨在于减少自身的交易费用。所谓的“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给定其他人所采取的战略,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战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费用最低,而这一完美的境界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为此,我们可以把“制度”简单地定义为一套在“多次博弈”之后逐步形成的,使人们在相互打交道时可以较为确定地知道别人行为方式的社会契约。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迈出了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博弈”的第一步。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经济资源,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一方面制度使人类的经济交换行为在一系列共享的社会规范制约下成为稳定的和可预期的,从而减少了因非规范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制度作为一种交易各方共享的社会规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它使经济行为变成一种超越个体的集体行动,由此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效果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制度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易各方共享的社会模式。

在制度变迁中,参与变迁路径选择的社会力量形形色色。为了分析这“形形色色”与“路径选择”的关系,必须对这“形形色色”进行理论抽象,建立起简单的博弈分析模型。

(一)模型情景的假定:在博弈情景中,博弈主体简化。即市场只存在高校(监管者)、企业(高校后勤企业)和学生,且均是理性经济人,其目标是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润;个个主体之间的变量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完全市场信息,即他们相互了解对方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

(二)博弈内容的分析:参与制度变迁博弈的主体为高校(监管者)、企业(高校后勤企业)和学生,三方从各自的目标函数出发,都企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制度变迁方向和路径的影响力,制度变迁的结果就是三方博弈均衡的结果。博弈模型的结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学校是服务产品的监管者,学生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后勤集团是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学生通过“购买”后勤的服务产品,二者形成供求关系;学校又把生产服务产品的责任委托给后勤企业,二者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学校负责把服务产品“销售”给学生,二者形成直接“买卖”关系。三方的这种经济关系构成一个交易的循环经济系统。

第二,学校的目标函数是追求它的理性的最大化,所谓义理性,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它是符合命令或服从关系的相应态度存在以及由此引发出与之相符的实际行为和二者相关程度的可能性。学校一方面希望通过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产品和减少后勤集团“生产”、“销售”服务产品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以争取学生的拥护,让学生满意(便于多招生),另一方面,又得小心翼翼地呵护后勤企业集团的利益,以尽可能多地取得后勤的支持。学生则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物美价廉的服务产品,他们一方面追求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又总是希望他们为此而付出的成本越小越好,即以最小的消费换取最多、最美的服务产品。而学校一方面希望后勤集团不断扩大服务产品生产规模,以使他们的代理业务和寻利机会同时增加,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后勤集团因超量生产服务产品或产品变的很“糟糕”而导致最终“破产”,致使他们失去“饭碗”。

第三,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是三方博弈均衡的结果。在制度变迁中,三方都必然要从自己的目标函数出发,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制度变迁又往往使三方的利益有得有失,这就决定着三方必然要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讨价还价,最后的各方妥协就是博弈均衡的结果。在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中,这种博弈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这时的博弈表现为学校与后勤集团的主动结盟或合作;要使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最后成功,学校就要与学生、后勤集团结盟,共同推动制度变迁,但由于三方利益不能完全相容,学校要想同时与另两方结盟,那是困难的;最好的选择是,学校在与学生、后勤集团中的某一方结盟时,兼顾第三方的利益或给第三方较好的预期或承诺。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刻不容缓,且对整个高校的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新的潜在利益的出现和人们对潜在利益的追求,促使了制度的变迁。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高校后勤实体进行股份制改造

后勤实体要想真正地实现企业化,必然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这样既可以建立一个产权明晰的平台,又可以降低学校在实际运营中的风险,还可以将学校、实体和职工三者的利益统一起来。更主要的是,实体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增强后勤实体的竞争能力与服务质量,从而为学校乃至社会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在改造初期学校必须对后勤企业绝对控股,以保证其“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参照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模式,建立一种“三层结构,两级委托”的授权经营形式,结合高校后勤的实际,应形成“高校资产管理处——后勤资产经营公司——后勤企业”的资产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设计,不仅实现了国有后勤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实现了出资人权利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实现了后勤资产的市场化运营。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第一,确认转换后勤实体“老人”退休前身份的做法,彻底解放了劳动者,加快企业化进程,“高价劳动力”变成“平价劳动力”,轻装上阵才能打胜仗。第二,确认一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模式,供其它高校参考借鉴。第三,确认建立教育后勤行业协会的成功做法,促进行业规范自律,提高市场化建设水平。第四,推广高校开放餐饮市场、引进社会专业化公司服务的成功经验。

(三)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学校的扶持作用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发挥改革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如出台相应的税收和工商登记的优惠政策培育后勤实体的发展、鼓励社会企业投资校内市场、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规范后勤市场的运作等等;另一方面作为改革的主体,学校也要为后勤实体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加强对后勤实体的扶持,培养后勤实体的独立“造血”功能,改变以往靠学校拨款维持经营的局面,同时,还要支持后勤建立质量标准、价格管理和服务评价体系,促进后勤服务体系的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

(四)为高校学生食堂提供长治久安的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公益性”政策最大限度地惠及学生,应当积极稳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建立可靠平衡的供需机制、合理浮动的价格机制、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从而建立和完善饭菜价格形成机制,最大限度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建议高校学生食堂经营服务,长期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附加税种,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适应市场经济的“公益性”服务方式。免税政策有利于降低食堂经营成本,有利于后勤实体走向社会化,有利于吸引社会企业进校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食堂的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根据国际惯例和历史传统,都是“税不进校”,受益的是学生,也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政策应当长期稳定,最少5年,最好10年以上。高校后勤从来就没有或极少税收贡献,制订政策没有必要短期化。

参考文献:

[1]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2]盛裕良: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姜群英: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动因及其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作者简介:

石艳方,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田文军,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