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王明春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岗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菏泽274400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管理与规划原理的创新,以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保护

1、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污染形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总体上仍十分严峻,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201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生态文明理论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2.1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2.2生态文明理论对当前环保工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生态文明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相互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依据,以人类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具有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理论既是目前环境保护的各种理论的高度总结,又是今后深化发展环保理论的思想源泉。

三、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环境管理

3.1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的关系观。环境管理就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它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主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就我国环境管理实践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环境竞争力方面却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需要政府重新思考和选择新的环境政策模式,激发企业的环境竞争意识,帮助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环境竞争优势,这一切仅靠传统的环境管理方法是不行的。此外,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也要求进行环境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创新,为其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

3.2环境管理手段的创新

不同的环境管理手段实施的背景、效果、适用的范围与时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的管理手段有效、快速地改善环境。

目前,环境形势严峻,环境管理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环境管理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是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在各种管理创新手段中,应特别关注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以及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实质上是解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政府来说,可公开环境因素基本状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活动信息、政府改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从而提升政府绩效,履行政府职能;对企业而言,可公开政府要求公开的信息,如污染物排放及其环境影响等、企业自愿公开的信息,如环境战略、能源消耗等内容,从而达到遵纪守法要求、宣传自身形象的目的;对公众来说,公开新闻媒体的曝光、NGO的调查报告、网络宣传内容等,可以得到对称信息,从而使自身权益得到保障。环境信息公开尤其体现了公民、社团的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精神。

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来调度管理各项环保管理工作,可以结合科研院所,深入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只有将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各种相应关系研究清楚,才能更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各项环保管理工作,这是生态文明理论的具象化体现。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队伍,要按照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政治素质、增强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使环保队伍建设走在全国机关队伍建设的前列。一切环保工作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各个“环保人”身上,只有用生态文明理论加强队伍建设,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为我们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员保障。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和进步的象征,它标志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文明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往往因其核心产业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领导全国人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举措,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决策,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是要协调生态系统及其支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起生命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行。生态文明反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科学发展观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环境法制建设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方面。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进程,建立完备的适合我国现代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为,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它以自然生态规律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和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和实施一些使社会经济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引导、推动、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化,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在环境规划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4.1环境规划的概念和任务

环境规划是指人类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环境投入和公众参与4项制度。

4.2环境规划的创新工作

在环境规划创新方面,我们应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可以大力推进生态省(市、县)、生态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省(市、县)考核的有关指标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和考核验收办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全面提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环境质量。

生态工业园区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和载体,也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探索表明,以生产环节为主要突破口,循序渐进、示范带动,是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可行途径。同时,通过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更大的区域内和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抓好示范试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在园区层面得到落实。

五、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丰富了环保工作的理论依据,拓展了环保工作的外延,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宣言。因此,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提高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水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1.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5.

[3]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袁守启,闫杰.青岛市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