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洁珍(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389-02
【关键词】桡动脉血气分析方法
血气分析的测定,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占重要地位。它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和估计预后。通过血气分析,能对病人的通气功能,换气功能主要是缺氧和二氧化炭潴留情况,及机体的酸碱状态,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然血气分析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因此,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常因需面临反复多次穿刺,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而这些非疾病因素可引起血中PO2、PCO2的变化[1],影响检测结果。运用传统方法常会出现穿刺失败或手部力量较难掌握,力量过大,易穿透血管甚至伤及骨膜,患者疼痛明显,力量过小,进皮肤慢,同样引起疼痛反应,反应明显者可致血管痉挛[2]。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对改进穿刺方法后,穿刺成功率高,减轻病人痛苦,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住院清醒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0~92岁,平均年龄(65.53±5.25)岁。其中COPD患20例,哮喘7例,肺癌5例,气胸3例,糖尿病5例。对同一患者交替使用2种采血法,共采血100次,用传统方法共采血50次,用改进方法共采血50次。采血时,记录其成功率、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穿刺中、穿刺后有无血肿形成。
1.2方法(1)传统采血法。患者平卧,掌心向上。注射器抽吸肝素后排尽,消毒患者局部皮肤和术者示指、中指。触及患者桡动脉搏动明显处,示指、中指分别固定上、下两端,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见回血后固定,血回至2ml后拔针,局部用无菌纱布按压5min,将针头立即插入橡皮塞,并转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立即送检。(2)改进穿刺法。患者平卧,掌心向上腕部垫小枕抬高。注射器去除针头,连接一次性7号头皮针,抽吸肝素后排尽,常规消毒患者局部皮肤及术者示指,用示指摸到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稍加压固定,嘱患者手腕尽量背屈,以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30~45°,于术者示指下端0.5~1.0cm处快速刺进皮肤,在向前斜行穿刺时,利用示指的触压觉判断动脉的深浅度和走向,快速刺入血管,血回至2ml后拔针,局部用无菌纱布按压5min,将针头立即插入橡皮塞,并转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立即送检。
1.3效果评定以动脉穿刺1次成功、患者自我感觉疼痛描述及穿刺过程局部有无血肿作为观察指标。一次成功的判断标准[3]:“一针见血”为一次穿刺成功,退回重新穿刺为失败。疼痛的判断标准[4]:以每次操作结束后,询问患者局部疼痛的情况进行判定。轻微疼痛:接受动脉穿刺时,患者的面部表情无变化,询问局部有瞬间蚂蚁咬痛或轻微短暂的刺痛感,时不超过5S;剧烈疼痛:接受动脉穿刺时,患都出理邹眉、缩手甚至呻吟,穿刺后询问,诉局部疼痛剧烈,疼痛时间大于5S。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SP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效果比较,见表1。表1显示,两组动脉穿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穿刺疼痛程度明显轻于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提示B组的效果优于A组。
表1两组患者穿刺效果比较(n,%)
3讨论
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按压,能有效地避免血肿形成,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所以临床上大都选用桡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传统采血法采用握笔式垂直进针法,手部力量较难掌握,力量过大,易穿透血管甚至伤及骨膜,患者疼痛明显,力量过小,进皮肤慢,同样引起疼痛反应,反应明显者可致血管痉挛,从而降低了穿刺成功率,延长了工作时间。改良了的示指触摸固定头皮针采血法,采用斜角进针法,与静脉穿刺手法相同,皮肤速度快,疼痛反应较轻,同时,用示指触摸固定桡动脉搏动明显处,辨别血管深浅,能弥补肉眼无法直视而不能正确判断血管所在部位造成的失败,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因患者恐惧引起的结果误差,减少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还能降低穿刺部位的感染率,避免刺伤术者手指[4],值得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边俊,陈玲,傅丽娟,等.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及误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225-226.
[2]孙小宁,赵强.桡动脉的应用解剖与提取[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430-431.
[3]韦春萍.年老体弱患者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蛇志,2010.04-0389-02.
[4]郑彤.SARS患者动脉血气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