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2

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师

张一选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课新型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前言”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既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机遇,更是挑战。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由“传授知识”向“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而获得知识”转化。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性学习,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的使用要有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使之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应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课程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关爱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十世纪英国教育家尼尔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他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手段旨在帮助人生的预备。”任何学习都非常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尤其是有创造性、趣味性、启发性和丰富想象力的游戏。但是,尼尔先生也坚持:“自由并非放纵。”孩子们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可以听课或不听课,但必须尊重他人听课的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这就是在充分自由下的自律,在严厉纪律下的冒犯。看似悖谬,细想一下却十分自然。

就课堂学习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好分数就是成功。分数是我们收获的标志之一,“走出”考试,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分数之外还有德、智、体、美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将来都是平凡的人,一个平凡者的人生充实而快乐就是成功。而眼下我们社会价值取向,将人生的成功限制在非常窄小逼仄的金钱与职位的范围之内。沉重的书包、繁缛的课业,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下,孩子也许“智能好”,但他们的“真、善、美”却不那么实在,只是为争得那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期获得非常有限的成功。而在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教育环境下汲取知识,发展人格,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不会畏惧去爱别人的。尼尔先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童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恶的。儿童天生是聪明和现实的,只要成年人不去约束他们,他们便会尽其可能去发展自己。”这个“发展自己”尤其人性化,它肯定了人的能力的多样性。善于“读书”者则幸运,而不善“读书”者就以失败而开始,确实很叫人沮丧。

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过程,我们的老师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恨铁不成钢”,我们要充满爱心,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如此的快乐。无论收获多少,只要在进步都是向成功走近了一步。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学生的品行、作业、劳动等受到每一次表扬都是成功,都应该高兴,要全面的看待自己的成长中的一点一滴的成功。这里套用一下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和老师共勉之。

二、平等待生,相信和依靠学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1.新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心理、思想发展既不是先天就已成熟,也不是完全依靠后天的灌输,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机能水平、心理(知识、情感、能力)水平与教育者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常常害怕学生说错,不敢让学生发言,而是我们老师把固定的东西讲给学生,只是尽到到了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职责,学生的思维一点没有得到训练,我们填鸭方式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庸才,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学生说错,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有能力学习的很好,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亮点。

李岚清同志曾给《时事报告》中学生专版题词:“关心时事,了解国情,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告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承担社会责任。这更是我们思想品德老师的责任。中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人生问题,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所以中学生不是过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而是“身在校园,心忧天下”的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和建设者接班人。爱国就要关心国家发展,作为中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莫过于看时事,评时事。让学生上台评论时事,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近期国内外重大时事素材,在教学中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晚七点新闻联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人执笔写评论稿,并要求每组每个人轮流上台演讲。通过讨论、写稿和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探究性。学生在评论时事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评论时事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克服政治课“一言堂”和空洞的说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通过学生上台评论时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用语言吸引人、用能力征服人

1.语言丰富思想活跃情感最能吸引人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教学的艺术化。

(1)艺术性的语言:这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类型,也是最易触动学生心灵的语言类型,是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目标的最佳工具。可以用一首小诗或者名人名言作为课堂结束语,使得学生的情感在艺术享受中得到了升华。

(2)幽默性的语言: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会引用很多名人名言和名人的故事,我们适当的穿插一个名人的幽默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形象化的语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出来的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创设教学情景,可是很多学校没有多媒体来创设情景,此时形象化的语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形象化的语言可以创设逼真的情景,老师能够声情并茂的讲,学生就会津津有味的听。

(4)生活化的语言:这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但在课堂上很少出现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因其出现的频率较少,所以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紧扣课标,教法多样,知识和能力并重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乐学,成绩就不会太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驾驭课堂的能力离不开对教材的滚瓜烂熟,只有你的丰富的语言是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生才会信服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我们教师还应该是播撒阳光的天使,我们要以学生为本,让爱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

?

参考文献:

1.王耀堂:《浅谈政治课的教学魅力》《政治课教学》

2.周林:《政治课的情感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3.“快乐教育”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选自《文汇报》刘以浦

作者简介:张一选,男,1964年生,大学本科文化,现为重庆市忠县新生镇望水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曾多次被重庆市忠县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工作者,曾多篇论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