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电视短消息的写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略论电视短消息的写作

王凯

王凯(郑州电视台,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24-02

短消息是为适应电视的传播特点和现状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已被列为广播电视新闻奖的一个评选项目,因而短消息的写作问题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一、什么叫短消息

什么叫短消息?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篇幅短小的消息。但它又不能与简讯划等号,消息(包括短消息)是由若干要素即若干信息构成的高信息形态,具有相应的新闻价值;而简讯通常只含有两三个信息,因此它只能称做新闻中的低信息形态,一般只具有信息价值。

按照当前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奖要求,电视短消息限制在1分30秒以内,即300字左右,长新闻限制在4分钟以内,即800字左右。其实,现今电视电视界的个体新闻的篇幅大多数都未超过1分30秒,已经形成了短消息主宰天下的格局。比如,中央电视台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长度为30分钟,10年前1次节目发稿30条上下,如今发稿50~60条,除了综合编发的国内外简讯和报纸介绍之外,单独编发的新闻平均每条为1分钟左右,除非重大或重要的新闻,超过2分钟的已不多见,长于3~4分钟的更是稀少。上海东方台每天30分钟的早间新闻节目发稿60条左右,其中单发的本市新闻和国内外要闻平均每条也在1钟上下,多数超过3分钟的新闻列入专稿,放在另外时间、另外档别的节目中播出。北京台、天津台、广东台及其他各地电视台的情况大致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首先是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多,变化快,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就为电视短消息和“集束式”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社会基础;其次是电视媒体的自我定位。现在各类新闻媒体林立,大家都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寻求服务社会的最佳契合点。电视界人士看得越来越清楚,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快速简洁地传播信息,短消息的兴起正适应了这一定位,同时也反映了电视界新闻观念的变革与进步。

二、如何写好电视短消息

1.挖掘新闻核,避免过多过程。

采写人物、事件新闻,避免过多叙述过程,而要选择事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选准最佳切入点加以叙述,把主要精力放在表现事物的深刻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天举世关注,海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纷纷赶到发射现场,投入很大的精力,报道此事。对此事件,要报道的内容很多,作为地方台,上海东方卫视充分发挥电视优势,采制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则短消息,记者现场出境、火箭点火、升空实况在一个长镜头中完成,率先向外界“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实况。后期编辑深度加工,把前期传回的杨利伟出征画面通过特技完美地糅合到现场报道画面中,让观众朋友在观赏火箭升空那激动人心的场景的同时,一睹中国首位宇航员的风采,画面极具震撼力,增强了消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这篇不到一分半钟的短消息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电视好新闻奖一等奖。

2.注重细节,用典型的细节反映事物内在本质。

时下,新闻的细节越来越为从业人员所看重,抓典型的细节对拓展事实判断有明显作用,典型的细节也常常能使报道增辉。如何把电视短消息写深,抓细节是增强报道深度的重要手段,因为具体的、微观的事物往往能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且,细节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时候,报道里与其提供一堆概括性材料,倒不如提供一两个有特点的细节更有说服力和冲击力。

2003年,国家率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发给农民种地补贴和良种补贴的政策,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历史性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值得报道的地方很多,如何把改革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写出来,把改革的作用写深?为此,黑龙江台精心策划,以绥棱县三河村农民为村干部戴红花为切入点,采制了短消息《胸前红花别样红》,反映免征农业税、发给农民种地补贴和良种补贴后,农民与村干部关系的改善,农村的稳定,从一个小开口反映了大主题。消息抓住胸前红花这个细节,以这次农民为村干部戴红花与过去村干部收农业税受农民挤兑对比,以小见大,仅用一分多钟,反映了国家的好政策,令人拍案叫绝。该短消息荣获当年度的全国电视好新闻一等奖。

其实,像这样的细节在现实中有不少,事物内在属性总会通过一些现象反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生动的细节,而是缺少有心人去发现。

3.从宏观入手,提炼具有全局意义的事实,避免过多的活动程序

一些工作、活动、会议,程序性的东西很多。采写报道,不能被动地跟着程序转,而因主动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符合宣传时机的新闻事实,使报道具有针对性和接近性,价值会远远超过对程序的报道。

2008年10月,我接到郑州市公安局通知,郑州市公安局将为我省首个申请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澳大利亚籍专家力欧。莱西举行一个简单的发放永久居留卡的仪式。现场的发放仪式相当简单,几个领导讲讲话,如果按一般性的程序式写法,报道此事也未曾不可。但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除了力欧。莱西,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来中国定居,郑州市当年申请的人数已经达到600多人。联系当年是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初期,大批中国人出国的历史。一个一分半钟的短消息——《澳大利亚籍专家力欧.莱西喜获我省首张“中国绿卡”》很快采写出来,该消息以澳大利亚籍专家力欧.莱西喜获我省首张“中国绿卡”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该短消息荣获当年度河南省电视好新闻一等奖。

4.适度理性思考,从认识个别到把握共性。

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是脱离事物的具体形态,去寻找同类事物共有的特征。对新闻事实来说,同类事物在现象层面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在本质层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是有规律可寻的。

2002年度全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韩国:“韩流”出处有“汉潮”》是中央台记者孙宝印、杨少波在采访韩日世界杯时无意中发掘的一篇稿件。2002年,韩国世界杯期间,从韩国的街头巷尾、人生万象中,记者敏感地发现在韩国的街头出现一种“汉潮”,立即抓住主题。本篇短新闻,1分28秒。在这短短的新闻当中,作者不失慧眼,说明了当前在韩国出现的“中国热”固然与世界杯经济效益有关,但也突出反映了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中韩关系和对世界的影响。以小见大,由远及近,反映出中国的发展变化和从韩国人和世界人民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趋向和认同,更有说服力地证明中国的强大和变化。应该说,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和记者适度理性思考,从认识个别到把握共性的能力密不可分。

三、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要想写电视短消息,还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1.新闻与背景的关系

背景就是衬托新闻主体的材料。背景不是新闻,但新闻通常离不开背景,否则就会使受众“不明其因、不晓其义、不知其值”。美国新闻界认为,背景就是解释,解释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背景材料的作用是:说明起因,显示价值,表达观点。胡乔木同志在他那篇著名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得更为透彻:“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当然,并非一切新闻绝对要有背景,用与不用,用多用少,置于何处,都要视情况而定。

电视短消息原则上也要求有背景,而且更应遵循“取材精粹”的原则,上述《澳大利亚籍专家力欧.莱西喜获我省首张“中国绿卡”》即是例证。作品联系改革开放初期,大批中国人出国的历史,今夕对比,强烈的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

2.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系

新闻信息分主信息和副信息,此外还有重复信息、无用信息等。从另一角度还可分为直观信息与内在信息或称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电视短消息因其篇幅有限,抓取信息时应有所选择。

首先,要着力抓好主信息,就是直接表现主题的主体信息。一篇动态新闻一般只有一个主信息,要尽力挖掘它的各种表现形式,抓准它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各种角度加以提炼,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其次,要有选择地抓一些副信息。副信息是由主信息衍生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主信息之外适当地选用一些副信息十分必要,这既可扩大信息量,又能使作品显得丰满。

最后,在一篇动态新闻中,主信息往往同时表现为直观信息,在与内在信息不能兼得时,应重点抓好直观信息。直观信息是事物状态的直接反映,其价值比较容易判断。

3.信息质与信息量的关系

信息质就是新闻所含信息的质量,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信息质越高,则信息量越大,新闻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新闻所含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信息质越高越好。对信息质不高的信息要严格控制,重复信息、无用信息等一个字也不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