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杨震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状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普遍人心,而伴随者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的发展,从一所所的专科升级到本科,以及很多学校由学院发展到了大学,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建设的栋梁,他们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依旧不能忽略这些精英们背后一些大学生的犯罪问题,毕竟我国的大学生是个庞大的数目,而依旧有不少的人会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上。

一、大学生犯罪界定

本文所指的大学生是定义为: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大多数大学生的年龄是处于19-27岁,属于广义上的青少年的范畴,因此很多行为特点等可以参考青少年的对应特点而分析。

对于犯罪的定义:在坚持认为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有使命和存在价值下,犯罪学,刑法学等相关学科中,对与犯罪的规定有不同的概念,犯罪学倾向于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在大学生犯罪中,对于犯罪的规定,自己则更倾向于刑法学中的概念,即具有严重危害社会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3性的行为。因为如果按照犯罪学中的观点,那么无疑是把范围扩大了,使得研究没有了精确性,而其他学科中的定义,比如,刑事侦查学中的等等,则都是为自己的学科服务的定义,不宜借鉴。

综上可得出: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效学习的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主观过错,对事件进行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导致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的危害性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②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增长趋势十分明显。2004年,长春地区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39%0,吉林地区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26%0;2005年1-8月,长春地区高校学生犯罪率达到1.52%0,吉林地区高校学生犯罪率达到1.38%0,明显高于去年。我们也可以推出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三、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数量增长的迅速性。这些可以从上面的现状中以及媒体的不断报道中得出结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而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因为不断的扩招而增加,庞大的基数下,犯罪率依旧上升,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犯罪道路。

2、大学生犯罪主体的多样性。

吉林长春地区2004年11月一12月大学生犯罪主体情况统计表

犯罪主体本科生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合计

犯罪人数男1110122

女3306

小计1413128

犯罪主体本科生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合计

犯罪率男39.2935.713.5778.57

女10.7110.710.0021.43

小计50.0046.433.57100.00

从表中可以发现,犯罪主体人员层次的多样性:性别上有男女,年龄上有不同,学历上有高低,而在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经济条件上有好也有差;地区上有农村也有城市;政治面貌上有普通人员,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平时表现上既有一般较差的人,也有学生中的高材生、三好学生、学生干部;既有历史上有劣迹的,也有初犯的,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

3、犯罪种类的广泛性。根据一定的标准,我们把犯罪分类为:暴力型违法犯罪、财产型违法犯罪、性犯罪、智能型违法犯罪、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大学生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型违法犯罪、暴力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二大类型。其中,财产型违法犯罪,在全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占60%以上,居首位。在综合各种材料我们仍旧可以得出诸如:大学生犯罪的时间的规律性,行为的隐蔽性,犯罪的社会化,智能化,突发性,团伙性,凶残性等等诸多特征,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参考文献:

[1]张晓秦、赵国玲著.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六祥著.犯罪心理与案例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