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现象的分析及预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自由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现象的分析及预测

张洋子

张洋子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F113

摘要: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较平和的状态,但是小泉执政时期两国关系出现了“政冷经热”的特殊现象,因此值得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从自由主义理论角度入手,做出分析假设,试图解答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未来中日关系走向做出预测。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自由主义

中日互为邻邦,双边关系对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其他方面却始终不然。尤其在小泉执政时期,中日关系恶化,出现了“政冷经热”的现象。本文从自由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未来中日关系走向做出预测。

一、中日关系发展脉络——对于“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中日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2年—20世纪90年代

这个时期中日呈现“战略伙伴”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中日达成了多项贸易协定,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经贸关系,表现出一种“政热经热”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因为两级格局下,面对苏联的威胁,中日共同利益大于矛盾,要通过经济合作提高自身影响力,日本试图使中国变为抵御苏联的前沿阵地;中国改革开放要求加强与外国联系,日本拥有双边经贸关系地域优势。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

此阶段中日呈现“竞争对手”关系。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功化解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却陷入了国内财政、金融危机,两国贸易放缓。此外,日本希望用经济手段谋求战略主动地位以压制中国,但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使日本政治大国化进程受阻。

(三)小泉执政时期

中日呈现明显的“政冷经热”状态。日本经济奇迹暂缓,持续低迷;狭隘的民族主义抬头,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和威胁。小泉更是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双方会晤长期中断,台湾、钓鱼岛和东海专属经济区等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小泉政府的种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两国的利益,伤害了人民感情,使两国关系降到建交以来的冰点。

(四)安倍晋三执政时期

安倍执政至今,中日关系出现暖意。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中日的贸易往来有了新契机,其他方面合作进一步加强,共同利益再次出现,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长点。各任首相积极访华,提出建立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恪守《中日联合声明》,加强在能源、环保、金融等多领域的合作,日本还调整了对华经济政策,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可见,中日自建交以来一直处于较平和的状态,经济方面联系紧密,但在小泉执政时期出现了“政冷经热”的特殊现象。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两国经济关系逐渐增强,但政治交往却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从这一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二、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关系的原因分析——对于“为什么”问题的回答

(一)假设一

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两国只有加强经济联系才能实现“双赢”,政治冷漠不足以构成经济冷淡的条件。

●理论依据:商业自由主义认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使任何国家都不愿意割断这种联系,一旦发生冲突战争,必然付出比此更为高昂的代价。此外,现代化增加了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和范围,在复合相互依存条件下,跨国家行为体变得更加重要,军事作用变小,经济和制度工具更为有用。通过对相互依存的管理,可以减少代价,促进共同利益。跨国主义的发展,对于政府制定政策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分析: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是互惠互利的一种选择,总体呈“互动双赢”格局。日本资金、技术能够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也可使日本充分受益,缓解经济颓势。二者形成了内在互动机制,经济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

中日相互依存关系提升和强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1.双边层面: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作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地位提升。2.区域层面:东亚区域化建设的不断推动,经济依存度的增加,是谋求全球化背景下主动地位的有效手段,因此双方协调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增强。3.全球层面:全球化进程中,双方合作应对全球问题的共同利益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作用日益显现,中日企业之间呈相互依存关系。以经贸关系为基础,两国经济交往与世界融为一体,贸易方式多元化且向深层次发展。

(二)假设二

从日本决策者角度考虑,如果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继续发展,那么中日政治关系不会得到明显好转。

●理论依据:个人或团体等亚国家层面行为体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并非一个理性的行为体,国家是由相互竞争的个人、利益集团和官僚机构组成的,在决策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妥协等活动,最终产生以国家名义宣布的政策决定。

●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社会右倾化思潮泛滥,国民更加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右翼保守势力抬头,右翼政治家人气上升,强硬的小泉担任日本首相,这迎合了日本社会普遍要求对外强硬的右倾思潮,使右翼分子受到“鼓舞”。另外,小泉个性孤僻,在外交上采取强硬态度,宣扬“中国威胁论”制造紧张气氛,煽动群众厌华心理,一再挑战中国底线,导致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三、预测——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中国历来主张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中日关系之所以在小泉时代出现冰点,主要由于小泉政府不顾大局的各种行为。在日本政权出现变化之后,中日关系有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中日间经济交流会愈发深入,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正在加强,不管哪个政党执政,发展经济必然是重点,改善政治关系来促进经济交流是必然选择。中日关系中有些挑战不可避免的,诸如领土、能源、意识形态等问题仍存在严重分歧,当这些分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爆发,便会成为阻碍中日关系的消极因素,但中日关系的大趋势仍然是和平前进的,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波折。

参考文献:

【1】崔万田、战岐林:《“政冷”视野下的中日经济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1期,第20—27页。

【2】朱丽莉:《中日关系的现状、趋势与对策》,载《辽宁经济》2007年第2期,第20页。

【3】孟宪凤、赵连泰:《中日关系发展走向及其展望》,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47—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