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歌声——浅谈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心的歌声——浅谈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

郑小艳

郑小艳(济源市第一中学河南济源454650)

【摘要】表现主义的题材是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人,是20世纪初期的心理学所描写的人孤立、陷于无法理解的种种势力的掌握之中无以自拔,备受内心冲突,紧张、焦虑、恐惧以及意识中种种不可理喻的原始冲动之苦,烦躁不安地反叛现有秩序和常用形式,是绝对强烈的感情和革命化的表达方式。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正是勋伯格创作进入无调性时期的重要作品,共21首歌,歌词采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含糊、抽象,它以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作品的主人公——孤独的彼埃罗对着月光痛苦的回忆过去,渴望返回家乡的种种情景。

【关键词】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

“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一位音乐评论家说。

“这些歌永远使我感动,但也使我有点恶心,连唱带讲,还加上呻吟,在这些歌曲的有些地方,我真想跑去打开窗子,呼吸一下健康而清洁的空气,但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恩伯斯坦说。

“这是那些自身体验到人类命运的人的困苦的呼喊”,勋伯格说。

这是在听了勋伯格的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之后的三种声音,从评论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感觉音乐的怪诞,但另一方面却恰恰又反映了这首作品的确达到了作者的目的,让听众有了共鸣——真实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的心理,这才是真正的心的歌声,这就是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点,我认为。

阿诺德?勋伯格(A?schoenberg?1874—1951)在20世纪音乐创新家的行列中,毫无疑问是一位最重要的带头人,他是最早尝试以无调性音乐语言作曲的少数几个始作俑者之一,随后又发明了十二音序列技法,赋予无调性音乐以严谨的、高度理性化的逻辑性,这种序列技法对新音乐的影响极大,在半个多世纪里几乎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宗,虽然近30年来,一些新的流派对序列主义提出挑战,但勋伯格作为一个伟大作曲家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他和学生阿尔本?贝尔格是音乐中的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

表现主义一语和印象主义一样,最早用于绘画,表现主义力求表达内心的感受,以主观为出发点,因此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支系,不过它要描绘的内心感受和采用的手段不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题材是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人,是20世纪初期的心理学所描写的人孤立、陷于无法理解的种种势力的掌握之中无以自拔,备受内心冲突,紧张、焦虑、恐惧以及意识中种种不可理喻的原始冲动之苦,烦躁不安地反叛现有秩序和常用形式,是绝对强烈的感情和革命化的表达方式。

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正是勋伯格创作进入无调性时期的重要作品,共21首歌,歌词采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含糊、抽象,它以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作品的主人公——孤独的彼埃罗对着月光痛苦的回忆过去,渴望返回家乡的种种情景,彼埃罗原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一名丑角,经常在喜剧中作为一个恋爱的失败者和被他同伴取笑的对象,但是这首作品中的彼埃罗却有很大的变化,他实际上具有精神错乱的心理特征,全曲用女声独唱和一组5个人演奏8件乐器的室内乐重奏,8件乐器为长笛(短笛)、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全曲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有七首歌曲,每首十三行歌词,第七行及末行重复第一行,第八行重复第二行。诗人想象自己是彼埃罗,通过月光的象征,表现自己的种种形相,犹如一缕月光照进玻璃杯中会呈现出许多造型和颜色,幻想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

《月迷彼埃罗》初听时,音乐的怪诞令人费解,但认真仔细地聆听之后,又让人深刻感到作曲家所要表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痛苦、不安,让听众为其淋漓尽致、逼真深刻的表现力而感到震惊。其中第八首歌《夜》中,用了人声朗诵歌词,按一定的音高和节奏,音乐以上行小三度继以下行大三度——不断以不同时值出现在织体的各个部分,其中的一个固定音型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彼埃罗被大蝙蝠逼入可怕的陷阱时的那种阴森、恐怖、不安的心理,而第13首《斩首》,听上去感觉音乐在随歌词内容的变化而毫无组织地即兴演奏,这时彼埃罗想象自己因罪行累累而被月光砍头,之后的音乐则是由低音单簧管和中提琴倾泻出一连串音符,则表现铡刀落下,随之一段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彼埃罗抱头鼠窜,企图避开月光,这时钢琴上的增和弦似乎让我们看到他双腿膝盖相撞,整个彼埃罗狼狈扭曲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用这种夸大生动的形象和语言的起伏、音乐的协和来表现他创作的目的——真实地表现人物无法自拔、复杂、恐惧、不安的内心。

继《月迷彼埃罗》之后,1908年起勋伯格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无调性作品,成了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难免曲高和寡,但他手法精致,表现力惊人、深刻,他发自内心的歌声和他的革新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