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实验小学丁小丽
一、选择性的“赶路思维”阻碍了数学课堂的生成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一节在省级优课评比中获奖的数学课《认识负数》。课上无论是教学的准备、实施,课件的制作、使用,还是教者的调控手段、评价语言等,都几乎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整堂课预设得相当充分。但细细回味却发现这样的预设并没有为我们“邀”来精彩的生成,就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个生成点,也被教者“果断”地抛弃了:那是在巩固练习阶段,教者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0的分界点”的意义理解,设计了一道将海拔高度改写的练习:灯塔在海平面以上50米,堤岸在海平面以上10米,暗礁在海平面以下30米,用正负数来表示它们的海拔高度。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灯塔的高度可以表示成+40米。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少教师会认为这是一个引发课堂即时生成的绝好机会。因为只要教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那么所有的精彩便会如约而至。这位学生把“灯塔自身的高度”与“灯塔的海拔高度”给弄混了,那教师只要让学生到前面把以上两种高度分别指一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是这位学生想到了“如果把堤岸作为分界点,那灯塔的海拔高度就是+40米”,那教师只要回应一句“你的想法真独特,一会儿我们将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则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这样岂不两全其美?然而执教者并不认同第一个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其他学生说出是“+50米”。待三个海拔高度都表示结束后,老师再进行变式。课堂未能掀起一丝波澜……
二、自恋化的“稳定思维”阻碍了数学课堂的生成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呢?或许很多教师都会把它归结为教学机智的问题。那么实际导致这些教学症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关注度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执行教案的情况,学生只是配合教师表演的“道具”,那么这些教师的眼中就根本看不到任何可利用的生成资源,也不能容忍学生的“旁逸斜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关注的是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发展,那么教师就经常能捕捉到一些可利用的即时信息,即使是学生的错误回答也能生发出有价值的成分。因为学生的“旁逸斜出”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后的自我表现,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定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三、自卑性的“封堵思维”阻碍了数学课堂的生成
教师的底气不足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即时生成。上述教例中,教师之所以选择不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策略,可能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关。如果教师对于所教的内容还不够熟悉,对于自己的课堂调控、组织能力还不够自信,对于面前的学生还不够了解,当然是不会选择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一个在省级优课评比中获奖的老师尚且如此,难以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与学生互动、生成,由此可见教师要弥补自身底气的不足。教学的功夫绝不仅仅在课堂教学本身,教师的知识储备、学习方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度等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师潜在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之所以对课堂上突发的、但可利用的信息“熟视无睹”,可能也与这位教师在常态课堂上仍实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关。
通过以上分析,要消除这种症状,必须采取以下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丰富发展性的行动理论。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优化,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并在心中时刻保持有一种化理念为实践的责任意识,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成为一个智慧生成不断、精彩不约而至的生态课堂。
第二,提升数学课堂的生命高度。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点: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它同时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
第三,拥有广纳性的开放心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接纳奇思妙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观念,都是他们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产物。即使是“错误观念”,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要善于用慧心和慧眼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之中的“真金”。如果教师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他(她)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一个教师的心胸宽广,心态开放,那他(她)的教育舞台就一定会精彩纷呈,好戏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