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传承——浅谈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责任与传承——浅谈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范嘉林

(洛阳市文物复制品总公司,河南洛阳471002)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33-02

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一书,感受颇多,体会颇多。该书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河北省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孟繁兴先生,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河北省文物局古建专家组专家陈国莹女士联合著作。

全书为文集形式,是将两位作者老师近半个世纪来的文物古建和工作成果加以整理编辑成书。内容涉及古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并加以细化。通过大量具体的试验研究,报告以及工程纪实,保护设计方案等对古建筑保护与研究领域中的各个方面30余个课题与实例进行阐述与记录。

读罢全书,掩卷而思。对书中有关古建筑与研究的反思一文感想甚多。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书中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文章使我对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有了新的认知。

一、大力倡导四有保护

就是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建立保护范围,保护标志,科学技术档案和专人管理。

1.关于“保护标志”

对地面上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建筑,古塔,古桥梁,石窟寺和石碑等确实能起到明示,“保值”的作用。所以这项工作应坚持完善并随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断增加,现场树立标志一定要及时,不能滞后。

2.关于“保护范围”

它应当是动态的管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10—20年需对保护范围进行复核,而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进行调整的应进行调整,并依据《文物法》进行保证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是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与思路进行工作而不能只抱着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办法来对待文物保护中的新问题,新动向。否则的话无异于刻舟求剑,闭门造车。

3.关于“科学技术档案”

20世纪60年代要求对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较准确的评估。要求对碑刻有拓片,要求对壁画有临摹本(足尺原大临摹本)要求有详细的照相记录,要求有工程用得测绘图纸其精确程度是一旦原物毁坏,根据图纸可以复建。这是一件技术要求全面而工程量极大的工作。当时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今天开来仍是一件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不难看出测绘工作是保护工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亲手测绘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结构研究工作才能深入进行。这就对我们的测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绘图的发展。我们应更全面的详尽的对研究对象以及古建筑进行了解,进行测绘。以便与更好更全面的进行研究与保护。

4.关于“专人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专业的,人数众多的保护队伍。今后还应更重视队伍专业性的培养,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涉及的方面,学科非常的多。应更加综合的全面的学习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二、对文物保护宏观管理方面的建议

1.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认识,保护文物。

2.《文物法》是文物保护的保证。要宣传和掌握《文物法》

3.文物,园林,旅游,宗教的各部门,目前大多是从本位出发,“利用”遗产。当前更需要各部门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统一协调,不能片面强调各自利益。

这些建议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的具体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古建保护和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书中对保护工程的“理念”的思考以及对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抢救,进行了重点的表述。读后让我对正确“理念”的形成对实际保护工作中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工作方向性有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点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方面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曾辩论不休。同时又对“原状”的界定又有争议。这也就是对今后在古建筑应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保护研究提出了课题。理念形成的正确与否将势必影响实践工作的方向。所以应重视理论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础性。通过严谨的分析,不断的试验,来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善古建筑保护和究的理念。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

在“落架大修”时少有对现状和原状的争议,通过对应县净土寺保护的实践工作不难得出“原生态”的就地保护可以保存大量的“历史信息”,尽力的做现状“原生态”的保护,使历史信息的载体少受干扰。保留“现状”可以让更多的保护研究者从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手段与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物古建等保护,关键在于“不移动”。对于“大落架”这样的大移动更应慎之又慎,尽量避免。而局部的修缮是“小干扰”但也要谨慎从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提倡维护保养。维持不塌不漏。这种干扰最小的工程。

无论是“带病延年”还是“却病延年”其关键所在是“延年”。虽然有些古建筑因为时间,自然条件等等客观因素使其“小病缠身”但这种“小病”不是致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从“治微杜渐”,“加固补强”这些办法入手,对文物,古建等要“却病”或“带病”。使其“延年”。

在对古建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许多传统的工艺在不断的丢失。尤其像许多濒临灭绝的“行业”例如俗称“八大作”(木、瓦、扎、石、土、油漆、彩画、糊)的各作之中还有细分工。有些就濒临失传只有其名,没人见过更没人会做了。而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技法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把这些技能“行业”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传承,并为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有效地服务。也是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管理上的不正规,不规范,操作上的不规范行为,会干扰和破坏古建筑保护工程,对古建筑保护影响巨大。所以,在我们的保护工作中,不仅需要完善的理念,理论来指导,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进行施工,更需要强大的责任心来规范我们的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工作做好,文物保护,古建保护这台巨大文化保护机器的各个部件,才能合理,科学,有效的进行运转。才能够更好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研究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

以上是我读过此书后的一些认识和感想。如今,很多人已经懂得,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个物种灭绝是一宗巨大损失,但是,还没有几个人懂得,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文化灭绝是更大损失。现在,许多古建筑由于保护的不及时不全面在遭到破坏,遭到毁灭,我们将不可挽回,不可再现,不可弥补的永远失去它们。冯翼才曾经说过“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所以如何更好的保护研究现有的古建筑文物对于我们这些文物保护者来说责任重大。曾看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年,在古建筑测绘现场,中日两国专家不期而遇。日本人放言:“未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中心在日本!”愤怒过后,回想,古建筑的保护技术手段虽很重要但是文化保护的传承,文物保护工作者肩负的什么样的责任,也许这正是我们真正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