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周杰
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统民歌,尤其是游牧民族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由于文化的融合,内蒙古地区的长调、短调等民歌的传承也产生了歌词“双语”的现象。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下对马元素文化中的蒙古族民歌的研究虽不能挽回已经失传的民歌,但是力求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长调短调乌日叮哆宝古尼哆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融合,北方独特的少数民族民歌渐渐被人们喜好。这是一个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旷野草原上生息繁衍的游牧民族——蒙古族。自古以来,蒙古族都与马有着深厚的情感,无论是在游牧生活劳作中,还是征战沙场时,亦或是那达慕欢庆中,“马”这一角色在蒙古民族的心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且无可替代。蒙古族向来就有着能歌善舞之美称,因此以马为体裁的民歌油然而生,然而语言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越来越多的民歌爱好者因文字语言的鸿沟而难以逾越,并且能够正确认识长调短调唱法的人少之又少。
为了使蒙古族民歌得到更好的流传,让更多的爱好者了解甚至喜欢传唱马元素文化下的蒙古族民歌,同时能够对游牧文化下的蒙古族音乐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笔者将以自幼学唱的长调和短调各选一首为切入点加入谱例分析和演唱方式的穿插,为更多爱好蒙古族民歌的学者们传唱。
一、长调民歌—《四岁的海骝马》
长调的曲调悠扬、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多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大多数是描写父母、爱情、草原、蓝天、白云、骏马、骆驼、牛羊、湖泊等。蒙古族长调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因民族语言文化的不同,其演唱技巧也大有不同故而产生演唱名词的不同,如:诺古拉(曲折音)、乌日图特嘎拉(托腔)、苏日古拉胡(假声)、柴如拉呼(真声)、哈雅拉格(下甩腔)、查其拉格(上甩腔)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以锡林郭勒长调歌曲《四岁的海骝马》为例进行剖析。
歌词大意:四岁的海骝马,尽情的奔跑着,那远处的影子,是我心爱的人…
这首长调民歌是最为常见的工整乐句:上句(4小节)+下句(4小节)形式,多为散拍,以歌唱者的喜悦程度来决定长调歌曲的长度和诺古拉(曲折音)、乌日图特嘎拉(托腔)、苏日古拉胡(假声)、柴如拉呼(真声)、哈雅拉格(下甩腔)、查其拉格(上甩腔)的技巧运用,歌者在每一小节歌词后和每小节大附点、三连音、倚音处就采用这些技巧中的某几种,这不只是起到装饰效果,而是在演唱过程中承担着长调不同的意境表达任务。
《四岁的海骝马》是以诉说小故事的形式,通过四岁海骝马铁蹄飞扬、奔向前方来表达歌者内心对旷野草原热爱的情怀,同时用马儿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来体现歌者奔向心爱人身边的内心诉求,让倾听者在悠扬的歌曲声中身临其境并产生无限的遐想。
1.
在乐句的上句四小节中,第一小节大附点处歌者一般会采用最为常用的诺古拉(曲折音)辅以长调真假声共同的方法进行演唱。以歌词位置来看从“四”字为柴如拉呼(真声)演唱,到“岁”字的大附点逐渐采用诺古拉的衬词“啊…嗬嘿…”转变成假声来完成第二小节的演唱到尾音(马)处采用哈雅拉格(下甩腔),从第三小节开始又以真声转苏日古拉胡(假声),多出现在最高音和歌唱上行趋势的演唱时采用与第一小节演唱方式大致相同,四小节的三连音处采用华彩拖腔(乌日图特嘎拉)逐渐下行演唱在尾音处以“啊呼嘿”来演唱。
2.
在乐句的下句四小节中,第五小节与第一小节的演唱方式相同,只是将音高整体提高了纯五度。而第六小节中明显下行的走势与第二小节相比演唱方式相同,只是在此小节的第二拍的二分音符在第六小节中改写成大附点的节奏形式来体现假声自然拖腔的感觉,尾音以两个十六分音符小二度的形式如倚音般将声音和情感都传送出也体现了查其拉格(上甩腔)的演唱效果,第七、八小节与三、四小节皆以假声、拖腔的曲折音演唱尾音依然采用了下甩音“啊嗬嘿”为结束音的演唱方式。然而独特的是长调民歌的结束尾音既能够继续接唱第二段歌词,又能以委婉动听的诺古拉作为尾音演唱,将听者带入耳畔萦绕的幻境中并流入心间。
二、短调民歌—《白花马》
短调民歌与长调有不同之处,但也有运用简短诺古拉(曲折音)的演唱方式。短调一般是有韵的两句式、四句式、六句式,有固定的节拍,曲调紧凑但也不失婉转流畅,曲调短小精悍,歌词简洁质朴,传唱极高为即兴演唱而具有灵活性。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乌兰察布民歌《白花马》为例:
歌词大意:1.漂亮的白花马,膘肥又体壮,朝着遥远的十个旗,蹒跚在路上。2.善走的栗色马,矫健又肥壮,去她旗的路遥远,颠跑在路上。3.想你怎么办?怎么能够不想你?把你的容貌笑颜,印在我的心里。4.爱你怎么办?怎能不爱你?为了兑现三句诺言,咱俩结情侣。这首短调民歌也是上句+下句(4+4)方整性结构。
1.
在乐句的前四句中,以夸赞白花马为始诉说内心的情感。歌唱讲究字正腔圆,无论是蒙古语演唱还是汉语演唱,咬字清晰明了才能让听者聆听感触到歌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歌唱是采用每个音对应的字的韵母音进行演唱。短调民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民族性,因此诺古拉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长调民歌中,蒙古族的歌唱中长调短调随口而出,所以歌唱的运用方法也随歌者的音域、演唱能力、心情需要来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此歌既可以采用柴如拉呼(真声)演唱,也可以配合苏日古拉乎(假声)和诺古拉的的演唱方式:如第一小节可真声演唱到第二小节“嗬…”可以用诺古拉的形式转变成假声来完成查其拉嘎(上甩音)。第四、五小节也与前两小节的风格接近演唱方法也大致相同。
2.
乐句的后四句以马儿奔跑的方向为路径表达歌者内心渴望,从乐谱中不难看出频繁采用前十六、后十六、四连音等节奏型可看出短调民歌的紧凑性以及歌唱的律动性,同时这些节奏型犹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时的“马步的节奏”且具有鲜明的旋律特点。演唱者根据自己内心情怀可借助马儿这一灵性动物由内而外抒发情感,深情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和思念。
三、结束语
笔者以蒙古族民歌中“马”元素为文章的唯一线索贯穿始终。从古至今,被誉为“马背上民族”的蒙古族与马有着不解情缘,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民族的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祭祀习俗、文学艺术等活动中都伴有马的踪影,由此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马文化。蒙古族民歌中以“马”为主题的歌曲不胜枚举,不但结合民族独有的真假混声演唱,而且糅合了“双语”(蒙古语和汉语)歌词运用。在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中,其歌声通透连贯,形成了蒙古族音乐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郭伟平、格根莎娜.草原歌飘香--内蒙古短调民歌精粹[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
3.敖领小.常玛家族扎赉特长调演唱研究[D].呼和浩特,2017.
4.柯琳.长调演唱技法“诺古拉”探讨[C].2014.
5.郭伟平、格根莎娜.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蒙古族长调艺术[D].呼和浩特,2008.
6.李世相.蒙古族短调民歌旋律中的“马步节奏”内涵[J].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
周杰(1989.12—):女,27岁,籍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