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韬
(武警福建边防总队医院内科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给药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和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90名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A组和非杓型B组,杓型组30例,早晨6:00-8:00服用降压药物,非杓型A组30例,早晨6:00-8:00服降压药,B组晚18:00-20:00服降压药,观察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杓型组24hSBP、24hDBP和dSBP、dDBP均下降,P<0.05,nSBP、nDBP下降不明显,P>0.05。2、非杓型A、B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和nDBP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无明显差异,P>0.05,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上服药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53.3%,与晨起服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晚间服用降压药不但可有效降低血压,还可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非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关键词】高血压给药时间非杓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62-02
正常人体血压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即:清晨醒来前后血压迅速增高,在9时左右以及19时左右出现另一个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夜间处于低谷,这就是所谓的“双峰一谷”曲线[1]。夜间平均血压比日间平均血压下降10%~20%的血压昼夜节律称为杓型;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不足10%,但大于0为非杓型。非杓型高血压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脑卒中,亦可导致微量蛋白尿等靶器官损伤,亦有研究发现非杓型血压与肾功能恶化明显相关,且独立于血压负荷及其他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使其恢复成杓型,是治疗的方向。本文旨在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杓型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3±6.9)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按照指南的分级标准为1-2级高血压,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有心、脑、肾并发症和其他内科严重疾患者。所有入选者均为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降压药大于2周。
1.2方法将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A组和非杓型B组,每组各30例,3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杓型组和非杓型A组均在早晨6:00-8:00服用降压药物,非杓型B组在晚上18:00-20:00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主要选用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CCB)。治疗8周后用无创的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
1.3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dDBP,nDBP)。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非杓型转变为杓型者为显效,否则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治疗前后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杓型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均下降,P<0.05);nSBP、nDBP下降不明显,P>0.05,见表1。
2.2非杓型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的比较:非杓型A、B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和nDBP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无明显差异,P>0.05,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临床疗效:晨起服药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6.7%,晚上服药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53.3%,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传统观念认为高血压患者应在早晨或上午,不宜晚间或睡前服药,以避免夜间血压过度降低导致心脏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亦有研究证实,清晨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非杓型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控制这两个时段的血压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因此,治疗高血压应当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合理的给药时间,使降压药物作用效应与高血压发生的节律一致,控制昼夜整体血压水平,平稳降低血压水平,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抑制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使患者回复正常模式的杓型血压,减少其变异性,有助于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2]。彭贵成等研究显示[3],晨、夜间服药均有明显降压作用,且独立于服药时间;夜间顿服有降压效果较好、血压变异较小的趋势,能更好地降低晨峰血压,且无夜间低血压发生率的增高。夜间服药应在睡前2~3h为宜。
本文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不论早晚服用降压药,均能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晚间服药,未出现夜间血压过度降低,并可改善非杓型血压节律,比清晨服药更能有效的纠正非杓型血压,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因此,高血压患者不宜晚间服降压药的传统观念应该改变。晚间给药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不仅能维持24小时血压正常,而且能纠正紊乱的自主神经功能。使血压逐步恢复正常节律,保护靶器官不受到损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生理节律性和药物药代动力学,应用个体化服药时间,使降压药物浓度对应于每个患者昼夜血压模式特征,是一种理想控制血压与降低靶器官损害的重要选择,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HermidaRC,AyalaDE,PortaluppiF.Circadianvariationofbloodpressure:thebasisforthechrontherapyofhypertension[J].AdvDrugDelivRev,2007,59(9-10):904-922.
[2]HermidaRC,AyalaDE,MojonA,etal.Cardiovascularriskofessentialhypertension:influenceofclass,number,andtreatment-timeregimenofhypertensionmedications.Chro
biolInt,2013,30:315-327.
[3]彭贵成,王毅方,肖勇等.动态血压监测评估四种不同时间联合治疗方案的降压效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8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