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3

筝曲《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

陈忠松

(1.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350108)

(2.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贵州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47-02

摘要:《临安遗恨》是倡导“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作曲家何占豪创作的一部古筝协奏曲。文章通过对其音乐本体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它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即民族性旋律音调与现代化和声语言的结合,人物形象的旋律化塑造及主题变奏与叙事性题材的结合,传统乐器技法的继承与外来乐器的结合。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何占豪;临安遗恨;艺术特色

在崇尚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音乐如何继承和发展、如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一直是中国民乐界在不断探寻和实践的课题。其中,民乐交响化无疑成了中国民乐人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许多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这个目标做着不同的实践。何占豪就是他们当中比较多产的一员。

生于1933年的何占豪在26岁时,即以和陈钢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蜚声海内外。《梁祝》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1]22,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还有人感叹:“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但作曲家何占豪却不只一次地说:“《梁祝》对我来说是一个遗憾。”[2]115除了谦虚之外,恐怕作曲家还另有深意。确实,以“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为座右铭的何占豪,还有许多作品值得人们关注,《临安遗恨》便是其中一部。

《临安遗恨》原是何占豪于1990年创作的一首中阮协奏曲。1992年,作曲家将它改编为古筝协奏曲。1993年11月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青年古筝演奏家陈爱娟在福州首演。[3]13此后,《临安遗恨》广为流传,成了广大听众喜闻的、许多优秀演奏家乐弹的经典曲目。

对《临安遗恨》的诠释,已有一些研究和评论的文章。其中大都提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表现的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通过对英雄豪情、柔情、悲情的展示,塑造了一个立体的英雄形象,突出了以“恨”为中心的悲剧主题,让人的情感受到崇高美的震撼。毫无疑问,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音乐本体形态上,《临安遗恨》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就试图从音乐本体分析这个角度,谈谈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鉴于目前实际演出中多用钢琴而非管弦乐队协奏,故本文分析拟以常见之钢琴协奏谱为基础。

一、作品结构及内容

《临安遗恨》采用变奏曲式写成。通过单一主题的不同变奏,从几个侧面刻划了英雄驰骋沙场的丰功伟绩和含冤受屈、壮志未酬的悲惨际遇。

全曲可分为七个部分,引子、主题及四个变奏和尾声。结构大致如下:

乐段

引子

A

A1

A2

A3

A4

尾声(A5)

小节起迄

1-43

44-96

97-207

208-244

245-312

313-324

325-348

小节数

43

53

111

37

68

12

24

速度

48-60拍/分钟

52拍/分钟

168拍/分钟

52拍/分钟

108拍/分钟

散板+80拍/分钟

52拍/分钟

b羽

e商

b羽

A徵

b羽

a商

e羽

引子部分先由钢琴奏出调性功能不甚明晰、内部结构很不协和的和弦(如减三、减小七、减七和弦等)进行和连续的八度下行级进,极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音响,暗示了乐曲愤恨悲伤的情绪基调。古筝一进入,即以f的力度奏出两个从主题音调变化而来的短小乐句,分别以羽音和角音为落音,如“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紧接着用mp的力度和单音进行奏出了哀婉的旋律。再次通过和声与旋律音响的对比强化了愤恨与悲伤交织的音乐情绪。如谱例1:

谱例1.[4]701

A段,精忠报国志。古筝用52拍/分钟的速度在mp的力度上呈示了乐曲的核心主题。钢琴则用分解和半分解的和声织体为独奏乐器作陪衬,偶尔有一点支声性的旋律与独奏乐器作应答。这一段似可理解为叙述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岳飞自幼家贫,但却不忘好学上进,常以沙为纸,以树枝为笔,以火为灯,习文练武,在母亲的教导下,少小就立下了“精忠报国”的志向。如谱例2:

谱例2.[4]703

A1段,沙场征战功。本段是核心主题的第一次变奏和发展。钢琴用×·××·×的和弦织体作背景,古筝则用隐伏着主题音调的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168拍/分钟的速度,铿锵有力的节奏,激烈嘈杂的音响,着力刻划了尘土飞扬、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岳飞率领将士纵马驰骋、所向披靡的飒爽英姿。如谱例3:

谱例3.[4]706

A2段,思亲忧民情。略有变化的主题音调回复到了首次呈示时52拍/分钟的速度和mp的力度,钢琴则用纯八度和声或旋律音程、分解和弦、琶音奏法等手段奏出舒缓、轻柔的音响作烘托,突出古筝哀婉的表现特性,细腻的刻划了身陷囹圄的英雄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A3段,重振河山愿。这是全曲中最为轻快的片段,主体速度为108拍/分钟。古筝以单音进行为主,采用清弹的手法奏出明亮清脆的旋律线,钢琴则以短促、轻巧的节奏或与古筝旋律应答式的模仿复调作陪衬,似表现了英雄对与将士“笑谈渴饮匈奴血”,“收拾旧山河”凯旋而归,人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情景的憧憬。

A4段,蒙冤受屈怨,壮志未酬恨。首先由钢琴用震音技法奏出减七和弦的音响,如同刽子手索命的钟声,惊醒了英雄的回忆和憧憬,古筝用一段激烈的华彩表现了英雄对自己含冤受屈、壮志未酬却欲辩不能、欲哭无泪的悲、叹、愤、恨。升华了作品的思想主题。悲剧还是发生了,钢琴最后用连续三连音的节奏型和主题音调的和声性进行,展示了英雄临刑前披枷戴镣,百感交集,痛饮毒酒的悲壮形象。

尾声段的旋律实际也是主题音调的转调变奏。钢琴的半分解和弦织体与古筝的清弹如影相随,似表现人们对英雄的追忆、念、哀思,最后一句转而用古筝和钢琴齐奏和弦的形式强调对奸佞小人的憎恨,再次强调“遗恨”的主题。因其表达的内容可视为与作品主体内容不在一个时空(作品主体似英雄的自叙,而此处更似后人对英雄事迹和遭遇的追忆和感慨),故作尾声处理。如谱例4:

谱例4.[4]719

二、作品的艺术特色

从上面对作品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中,我们似可对《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作如下总结。

第一、民族性旋律音调与现代化和声语言的结合。《临安遗恨》的主题音调取自古曲《满江红》。《满江红》原是元代文人萨都刺的词作《满江红·金陵怀古》所配之曲。1925年,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填入此曲后广为流传。[5]原曲为典型的五声徵调式。作曲家在改编时,将色彩明朗、宜表现豪迈奔放情绪的徵调式变成了色彩暗淡、宜表现婉转哀怨情感的羽调式和商调式,同时为能更细腻地刻划人物内心情感和塑造主题形象,还加入了一些辅助性和经过性的偏音,但五声性骨架并未改变。但由五声调式正音构成的和弦协和度比较高,缺乏推动力和开展性,在色彩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变化,要表现比较亢奋、紧张的情绪、情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作曲家在作品中多处使用了诸如减三、减三小七、减三减七等协和度和稳定性都极低的和弦,且还采用了延迟解决或持续进行不解决的现代和声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色彩。如谱例1。

第二、人物形象的旋律化塑造及主题变奏与叙事性题材的结合。旋律塑造形象和变奏都是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用技法。但通过变奏一个旋律性的主题音调来塑造人物的不同性格、叙述人物的生平际遇或思想变化的筝曲,《临安遗恨》算是一个成功的滥觞之作。

旋律至上是中国人欣赏音乐的传统倾向。音乐家的才华也往往是通过旋律美的广度、深度、质量和数量让听众认同的。《临安遗恨》也如作曲家早年的作品《梁祝》一样,继承了用旋律塑造主题形象这样一个传统。所不同的是,《临安遗恨》只用一个单主题的变奏,就叙述了岳飞精忠报国志、沙场征战功、思亲忧民情、重振河山愿、蒙冤受屈怨、壮志未酬恨的传奇故事。

第三,传统乐器技法的继承与外来乐器的结合。《临安遗恨》是一部将分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与欧洲音乐体系的古筝和钢琴(或管弦乐队)两相结合的作品。古筝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尤其是到了近现代后,更是形成了许多技法独特、风格多样的地域性流派。专业作曲家介入筝曲的创作后,筝的语言因对不同流派的吸收融合和音乐表现的需要而大大丰富。但因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地域性特征,相应的也应以适合表现该特征的演奏技法为主。众所周知,今之杭州,宋时称为临安。作曲家何占豪生于浙江,自叙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曾受浙江筝派创始人王巽之影响。曾在为《浙派古筝》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我是浙江人,写的筝曲没有山东味,又没河南味,更没有潮州味,看来只能划到‘浙派’中去了。”[6]在《临安遗恨》中,作曲家除运用扫弦、摇指、刮奏等各流派常用技法外,更多的则是用具有浙江筝派特色的“点指”、“清弹”,可说是对浙江筝技的继承与发展。而钢琴则发挥其音域宽广、音色多变、善于演奏和声、和弦与节奏的特点,用连奏、断奏、琶音、震音等奏法,时而独自渲染音乐情绪,时而与古筝相互应答,时而为主题呈现烘托背景,时而为感情表达深化内涵。总的来看,钢琴与古筝这两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乐器,在《临安遗恨》一曲中,可谓各显其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上述三个方面相结合的特色实际上即是传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民族文化在东西文化背景下的拓展。正是这种发展、拓展,赋予了作品传统美与现代美兼收、东方美与西方美并蓄的特质。也许这也正是《临安遗恨》广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靳卯君.音乐奇才何占豪[J].音乐爱好者.1988(6).

【2】方隅.何占豪声声叹[J].华人世界.2008(5)

【3】陈爱娟.古筝艺术的新起点——首演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有感[J].福建艺术,2000(1).

【4】李萌.古筝曲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杨荫浏.我和《满江红》[J].人民音乐.1982(10).

【6】盛秧.浙派古筝[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