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婕(上海市宝山区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0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门诊收集的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取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跟痛症中药熏洗针刺
跟痛症是指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足跟部疼痛的一种病症。多由于附着在跟骨结节处的跖腱膜受到长期牵拉、刺激而产生损伤变性、慢性无菌性炎症,以及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等引起。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及肥胖之人。主要表现为足跟疼痛,行走困难,晨起疼痛较明显,无法着地,活动后可减轻,反复发作。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的方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60例病例均选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中心门诊就诊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针刺配合中药熏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岁,平均病程5个月。对照组(单纯针刺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岁,平均病程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1.2.1西医诊断标准①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久行后疼痛加重。②跟骨结节前下方有明显压痛,也有压痛见于跟骨前外侧和内侧者。③X线检查:跟骨结节前有骨刺形成或足弓中点部的条状钙影。排除骨质病变。
1.2.2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肾阳不足,症见:行走、站立时双腿酸软,足跟部酸痛,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1.3排除标准[2]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排除跟骨囊肿、跟骨应力骨折、跟骨骨髓炎、跖管综合征、跟骨结核等病变。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④服用其他药物或接受其他治疗,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选穴阿是穴(足跟局部压痛点)、昆仑、太溪。
2.1.2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规格0.25mm×40mm毫针,以阿是穴为腧穴快速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0.5-1.0寸。再以阿是穴为中心斜刺3-4针,即由阿是穴四周向中央30°斜刺。昆仑、太溪穴直刺1.0寸。稍提插捻转,使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的针感。各穴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转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1.3中药熏洗治疗药物组成为透骨草15g,伸筋草15g,桂枝15g,牛膝10g,独活15g,生艾叶20g,红花20g,当归15g,川乌20g,草乌20g,威灵仙30g。上药加水1000-2000ml,煮沸后继续加热15min后再使用。趁热先熏患足,待药液温度下降至不烫手时,再将患足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个疗程。熏洗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足部皮肤有破溃或感染时禁用。
2.2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min。取穴部位、治疗时间、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3]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足跟部疼痛消失,行走正常。好转:疼痛明显减轻,久行后可出现疼痛。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影响行走。
3.2治疗结果两组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因此,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详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4讨论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从中医角度来说,属于“骨痹”范畴,多因肝肾亏虚、精血不足、风湿痹阻及劳损过度致足跟部气血耗损、筋骨不荣所致。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化瘀、通痹止痛为主。本研究所取穴位以阿是穴为主,体现了“以痛为腧”的选穴原则。在痛点周围斜刺3-4针,属针刺中的围刺法,可扩大受刺穴位的作用面积,增强通络止痛的功效。同时配以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太溪,足太阳膀胱经穴昆仑,诸穴共用可达补肾壮骨、通络止痛之功效。针刺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中药熏蒸则是取其热和药的双重功效:热能松弛肌肉紧张,活血通络;药能驱寒除湿,舒筋止痛。方中伸筋草、透骨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红花、当归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生艾叶、桂枝温通筋脉,通痹止痛;牛膝壮筋骨,引药下行;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止痛;川乌、草乌通络止痛。诸药相配,直接熏洗患部,起到了加速血循、扩张毛孔、松解粘连、活血止痛的作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两法合用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促进了疼痛部位炎症的吸收和病变组织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肯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谭雄,刘江华,张旭桥.小针刀联合微波治疗跟痛症30例临床观察.针中医药导报,2011,17(7):55-56.
[2]徐凯,刘永鑫,刁鉴伟.温针阿是穴治疗跟痛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4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1-212.